心理治疗主要流派简介

疾病百科 2023-03-01 14:29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这篇文章主要整理了一些心理治疗中的主要流派,并介绍了其治疗方式和特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对心理学有兴趣和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提供帮助。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所以精神分析疗法致力于挖掘来访者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创伤,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使潜意识的矛盾冲突获得解决,从而消除来访者的症状。
心理治疗主要流派简介
这就好比屋里的异味如果是由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散发的,要想彻底消除异味,只在地毯上打扫是不行的,必须把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清除掉。
1.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借助来访者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来访者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治疗师可找出来访者潜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分析促进来访者领悟心理障碍的症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梦的分析(dream analysis)
要求来访者在会谈中谈谈其作的梦,并将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未经分析的梦)和潜在内容(其背后隐含的意义)。
3. 阻抗(resistance)
阻抗是妨碍来访者试图回忆和达到对顿悟的理解领会、针对其合理化自我及想改变的愿望起反作用的力量。阻抗的表现包括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阻止症结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来访者出现阻抗时,治疗师的任务就是不断辨认并帮助来访者克服各种形式的阻抗,将压抑在潜意识的情感发泄出来。
4. 移情(transference)
移情是来访者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来访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负移情是来访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借助移情,把来访者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其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 解释(interpretation)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来访者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使被压抑的阻抗得以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来访者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来访者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
心理动力学疗法
心理动力学相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埋藏着一些痛苦和受伤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的存在可能连本人都难以察觉得到。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主要目标便是帮助来访者重新意识和处理这些被一直回避或压抑着的感受。
当一个人想把痛苦的感受、记忆和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便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否认事件曾经发生过、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以及尝试将事件合理化等等。心理动力学认为这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弊大于利,因为逃避处理问题反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通过另一种形式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动力学疗法将重点放在剖析和解决来访者的内心矛盾,并帮助其认清自己需要作出改变的地方,包括性格特质、行动、行为以及对事件的反应,妥善处理这些痛苦和受伤的感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表达性心理动力学治疗(Expressive Therapy)
通过分析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和阻抗来揭露来访者的心理冲突,并通过解释和内省的方式解决冲突。其摒弃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的方法,也不去过分追究造成现在心理痛苦的早年经历,而是扩展了分析的技术。
支持性心理动力学治疗(Supportive Therapy)
通过增加自我强度的各种方式来减少外在的(情景的)或内在的(本能的,驱力相关)压力,以增强来访者的能力,解决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或者是症状性的表现。通过非解释和内省的方式促成有效行为的发生和症状的缓解。
支持性心理动力学治疗的一个原则是唤起来访者正性的对治疗师的一种依附关系。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更多时候不是解释型或分析型的模式。
1. 诠释 (Interpretation)
诠释让先前在无意识里的事物浮现到意识层面。诠释是一种解释性的说明,是把来访者的感受、想法、行为或症状,跟它的无意识意义或根源连结起来。
2. 提点(Observation)
提点的重点不在于解释无意识意义和因果连结,而是指出来访者的一个非语言行为、在治疗过程中所呈现的固定模式等。治疗师不去揣测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而是邀请来访者一起来讨论这件事。
3. 面质 (Confrontation)
面质是说出来访者所不愿接受的事,或是点出来访者一味逃避或避重就轻的表现。面质和提点不同的是,提点通常是指出来访者本身不自觉的事,而面质则一般是点出来访者正在逃避他自己心知肚明的事。
4. 澄清(Clarification)
澄清是将来访者的谈话重新阐述或整合起来,使来访者言谈中所传达的观点更前后一致。澄清不针对来访者的否认或避重就轻来做文章,它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表达难以言喻的事,让治疗师了解来访者的想法、感受、行动或经历的情境,也让来访者自己对这些信息有较清楚的认识。
5. 鼓励来访者阐述(Encouragement to elaborate)
鼓励来访者阐述可以笼统地定义为针对来访者提到的主题探询更多的信息,可以是开放性的问句。
6. 共情式确认 (Empathetic validation)
共情式确认是治疗师展示对来访者内在状态的同理性共鸣。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是不管治疗是表达性的或支持性的,对来访者内在经验的同理性投入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来访者觉得治疗师懂得他们的主观经验时,他们也就更能够接受治疗师的诠释。
7. 心理教育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心理教育是和来访者分享心理知识方面的有用信息。例如:治疗师解释丧亲之痛和忧郁两者有何不同、与未成年孩子家长讲解原生家庭的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
8. 建议与赞美(Advice and praise)
建议是直接告诉来访者怎么做,而赞美则是借着直接表达赞同来强化来访者的某些行为。建议和赞美是站在传统精神分析式干预的对立面,因为它们偏离了中立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来访者自己做决定的自主性。
行为主义学派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让来访者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主要分为两类:快速暴露法(满灌疗法)和缓慢暴露法(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在治疗的初期往往会使来访者产生心动过速等生理不适体验,部分来访者甚至会因此而产生逃避行为。因此需要让来访者充分地了解暴露疗法的原理和方法,并与来访者一同制定治疗计划。对不同来访者的暴露速度要在事先有比较准确的估计,否则治疗容易失败。
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不需要经过任何放松训练,一开始就让来访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来访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来访者采取逃避措施。
治疗师需事先告诉来访者:在这里各种急救设备俱全,医护人员皆在身旁,他的生命是绝对安全有保障的,因此可以立即想象、聆听或观看使他最害怕的情景,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来访者因焦虑是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剧、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等统反应,来访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法用于帮助来访者克服恐惧或其他焦虑症。当治疗师使用该疗法时,对来访者面对的焦虑或恐惧,按照由弱到强、由易到难的方式,逐渐给来访者施加与焦虑和恐惧对立的刺激,使来访者不再对有害刺激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过敏”反应。
1. 建立焦虑刺激的等级层次
来访者首先识别出导致其恐惧或焦虑的事物。对于每一件事物,来访者都根据其造成的焦虑程度进行主观评级。
2. 放松训练
来访者练习放松全身,借此获得控制恐惧的方法,使恐惧不会上升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其他应对策略还包括服用抗焦虑药以及深呼吸练习。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去想象当其暴露在焦虑刺激中会发生什么,然后让来访者想象正面的反应去取代想象中的糟糕情形。
3. 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将刺激与应对方法相联系
当来访者能够在第一件刺激物呈现后重新达到放松状态,再向其呈现更高等级的焦虑刺激,帮助来访者克服其恐惧。当逐步提高焦虑等级、直至处于最高等级的刺激下来访者仍能处于放松状态。如果应对方法失效时,则应暂时停止治疗。当来访者冷静下来后,再重新向其呈现其能够适应的最后一个刺激,然后根据来访者的反应继续治疗。
暴露疗法适用人群:
暴露疗法常被用来治疗焦虑症和恐怖症。在具体运用时,还要考虑来访者的文化水平、受暗示程度、发病原因和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体质虚弱、有心脏病、高血压和承受力弱的来访者,不能应用此法,以免发生意外。
人本-存在主义学派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倡导人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来访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将来面临的问题。来访者中心治疗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Patterson)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是来访者人格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不是区分十分严格的。
1. 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
来访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对待自己的经验是刻板的、固定的。他们根据过去的行为模式对目前的经验做出反应并感受它,看不到新经验的变异性,而且对大部分经验都采取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态度对待。他们缺少自我内部的交流,往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因而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和愿望。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沟通,也只是做一些外在的表达,不涉及自己的内心。
2. 开始“有所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来访者可以流畅地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他们可能能感觉出自己的一些不对劲,但又不敢正视并确认。他们对这些感受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此时已能触及个人的感觉,内在僵硬的自我开始有所松动。
3. 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这时,来访者的表达就会较为流畅和自由,但表达的仍然是客观的自我,还没有情感的投人。有的来访者也会谈论一些情感,但谈的大多都是过去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很排斥。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当前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
4. 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在这一阶段,来访者的自我体验变得较为真实,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的限制,他还不能做到对自我完全放开。此时,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已经有了以情感为基础的联系,心理治疗的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这一阶段和下一阶段,因此第四、五阶段是治疗的主要阶段。
5. 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来访者对情感和个人意义的分化更加明确。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畅通,同时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想成为真实的自己。
6. 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来访者会感受到已经解除了自我概念中那些对经验的束缚。他能切实生动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感到无比放松。在这一刻,常常会看到来访者流泪或眼睛湿润。在这里,咨询师看到了一个不再掩饰的真实的自我。来访者不再是那样僵化与刻板了,他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有丰富体验的个体生命。
7. 对自我经验的排斥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
来访者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前僵化的个人建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各种经验。当他们不再歪曲一些经验时,他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对现实的反应,决策就比较正确了。来访者对自我的整合,他们对治疗的领悟会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经验,他们变得自由、开放了。
认知行为学派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应该改变认知。合理情结疗法的基本理论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直接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1.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治疗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心,并且摸清来访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来访者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2. 领悟(insight)
这一阶段主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3. 修通(working through)
治疗师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来访者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来访者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A事件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来访者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4. 再教育(reeducation)
帮助来访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来访者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如解决问题的训练、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巩固这一新的目标。
在合理情绪疗法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disputing)是帮助来访者的主要方法,并获得所设想的疗效(effect),所以由ABC理论所建立的本疗法可以“ABCDE”五个字头作为其整体模型。即:
i.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
ii. B(Believe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
iii.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iv.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v.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有领悟困难的人,则可能难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绪疗法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
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主要被人们用来治疗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来访者,其特点为来访者会表现出慢性自杀行为;其他的自我伤害行为,例如自残和鲁莽驾驶;情绪不受控制,包括冲动行为;较差的自我形象;以及不稳定的人际间关系。
1. 治疗前的定位和承诺阶段
针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要求来访者作出对达成治疗目标所要承担义务的承诺,使来访者和治疗师在治疗前就建立起牢固的协作关系。
2. 获得基本能力阶段
通过减少来访者创伤性行为和情绪体验,使来访者获得正常稳定的合理生活模式。按重要性排序,应分别减少:自杀性行为、妨碍治疗的行为、影响生活质量的行为、同时发展出合理稳定的功能性行为。
3. 减少创伤后应激阶段
采用“暴露”的方式,通过减少与某些创伤性事件相连的自责与指责而引起的辩证性张力,从而教会来访者将由创伤性事件相关线索造成的情绪反应合理化。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提高自尊阶段
减少或解决来访者生活中那些还没有被完全接受、正在发生的一系列障碍或问题,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培养其产生合理的自我效能感及独立的自尊国。
5. 获得持续愉悦能力阶段
在完成以上目标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处理不完整的感觉以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研究主要集中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但一些学者通过对其他临床类障碍的研究发现:DBT对物质滥用、摄食障碍、焦虑症、成瘾症、严重抑郁症、进食障碍等疾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凡是曾经有过或现在有准自杀和自杀行为的严重情绪失调都被建议首选辩证行为疗法的系统治疗。近10年来许多美国的心理治疗师也认可辩证行为疗法在非精神异常人群中的应用。DBT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技能来掌握社会心理机能、认知自我、调整紊乱的情绪、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会如何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等。于是,该疗法也被扩展到化解夫妻冲突、疏导心理创伤等日常的心理咨询领域。
其他疗法
塔式塔疗法-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的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一个“失败者”,以此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进行对话。通过两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倾述宣泄式
这种形式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对内想要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i. 恋人、亲人或者朋友
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来访者因为他们的离去感到特别悲伤、痛苦,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
ii. 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
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结于心的情感,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指责,甚至漫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iii. 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
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其倾述。
自我对话式
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放两张空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在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i. 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
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
ii. 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
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人对话式
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它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i. 来访者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
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ii. 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
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证已从神经症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
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在现实中,很多强迫症患者都在选用森田疗法来治疗自己的强迫症。强迫症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泛化,也就是最开始强迫的只有一个观念,但到后来强迫的观念越来越多,它们可能是同时强迫,也可能是一个替代一个地强迫。强迫泛化的原因首先和人格有关,一般来说患有强迫症的人都是比较内向的,同时又完美主义、敏感和固执的。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泛化其实就是心理冲突持续得不到解决的一种表现。
首先,来访者要意识到泛化的存在,当出现泛化的时候,不用去理睬这些反复想起的观念,而应该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那么泛化就不会影响你。只要你一去想它,那么你就又陷入了强迫的怪圈。倘若事先就知道强迫会泛化,那么当出现泛化的时候就会警觉和认识到原来不是泛化后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而是症状在泛化,这样内心的焦虑情绪会减少很多,同时也为能顺其自然。
应对焦虑
森田疗法讲顺其自然,当焦虑来的时候,我们不去管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些焦虑自然就会在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消失。
首先,我们人情绪发展规律是一个发生——高潮——消失的过程,并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是不需要我们人为控制的,焦虑来了,自然也会随之消失。而倘若你不接受焦虑,非要迅速的把焦虑克制下去,这就是违反了自然的规律,所以不但焦虑无法消失,并且只会越来越焦虑,因为你在对抗自然,结果必然是自讨苦吃。并不是焦虑不愿意离开你,而是你死抓住焦虑不放。所以,只要你放开手,不去管焦虑,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焦虑自然也就会走完它的过程,如同流水一般消失了。
第二,在实施森田疗法的过程中,焦虑是并不会立刻就会消失的,消失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科学的研究证明,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大脑兴奋,使注意力集中,反倒有助于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沙盘疗法
沙盘疗法是指择一些模型(玩具)摆放在特定的容器(沙盘)里构成一些场景(作品) , 从而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一些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无意识地释放和投射在沙盘中, 进而活化自我痊愈及成长的力量达到治疗目的。
1. 创造沙盘世界
i. 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
创造一个安全的、受保护的和自由的空间,并形成一种积极的期待。治疗师要处在一个令来访者觉得舒适的位置,让来访者知道做沙盘游戏的方式无所谓对错。
ii. 建构沙世界
来访者在沙中创造一个场景,主要是用来见证和尊重来访者的体验,并且不作干涉或解释;来访者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物件及水来建造沙世界;过程中治疗师要保持沉默,全神贯注。
2. 体验和重建沙盘世界
i. 体验
鼓励来访者充分地体验沙世界。当来访者反思场景时,治疗师只需静静地坐着,这是加深来访者体验的时刻。
ii. 重建
告知来访者可以将沙世界保留原状或是做些改变;留出时间给来访者去体验改变后的沙世界。
3. 治疗
i. 浏览沙盘世界
向来访者请求浏览他的沙世界;注意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不要碰触到沙盘;鼓励来访者停留在被激发的情绪中。
ii. 治疗性干预
询问来访者关于沙世界的一些问题,只反映来访者涉及的事情;把焦点放在沙盘中的物件上;选择使用治疗性干预方法,沙世界中更多的改变常常就会出现。
4. 记录沙盘世界
i. 来访者的照片
为来访者提供一个从他选择的角度来为他的沙世界拍照的机会,最好是用拍立得相机,来访者可以把这张照片带回家。
ii. 治疗师的照片
在来访者的同意之下为他的沙世界拍照,以备将来参考。
5. 连结沙盘游戏体验和现实世界
i. 意义形成
帮助来访者理解和应用那些通过沙盘游戏而变为意识层面的领悟。
ii. 将沙盘游戏体验同来访者的现实世界连结起来
询问来访者沙盘中的事件如何反映了他的生活;帮助来访者了解沙世界的意义;鼓励来访者留意沙盘中的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呈现的。
6. 拆除沙世界
i. 理解沙世界
来访者离开治疗室之后,治疗师应仔细地拆除沙世界,并回想来访者的沙盘游戏过程。
ii. 清理沙世界
此时,治疗师应留意出现的改变,把物件放回到架子上的适当位置,完成其治疗笔记。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