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患者切记勿乱吃药
肝脏,作为人体的消化与解毒器官,承载着至关重要的生理职能。它不仅要处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还要化解内外来源的有害物质。即便是面对这样的重任,肝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面对过量或特殊物质,即使是药物,也可能不堪重负。
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其潜在的毒性。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这并非空言。每一类药物,无论其初衷如何,最终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排出体外。哪怕是皮肤科医生开具的涂于皮肤的药膏,一旦吸收,同样需要肝脏来处理,再经由肠道、肾脏等排出体外。
药物的作用在肝脏中并非单纯的“废物处理”。事实上,许多药物需要在肝脏中的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被“活化”,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但专家提醒,除少数“保肝药”外,对肝脏而言,大多数药物都是负担。用药不当,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药物的毒性对肝脏的影响有两种表现: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常常在用药过程中突然发生,此时肝功能检查可见异常,血中转氨酶也可能随之升高。这种情况常见于使用某些特定药物,如雄激素、甾体类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另一种情况是不出现黄疸,只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这种情况主要导致血中转氨酶明显升高,病人可能会感到体乏无力等。
慢性肝衰竭则是一种起病缓慢的损害,甚至在停药后一两个月才被发现。许多药物,如氯美辛、呋喃妥英等,都可能引起慢性肝炎等肝病。中草药中也不乏能引起肝损害的例子,如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雷公藤、黄药子等都有肝脏毒性。
面对这些可能的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生病了,还是需要用药。在用药时,应该仔细权衡药物的疗效与潜在风险。如果涉及到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除了注意剂量和疗程外,病人还应定期做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停药。
即使如此小心,仍有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发生不可预测的肝损害。特别是在一些危重病人中,肝损害可能会雪上加霜。据报道,在欧美国家的普通内科诊所,医生开出的药物只占30%,多数情况只是通过解释、安慰、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来处理,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药。而在我国,医生和病人似乎更倾向于用药。一些老年病人常常服用多种药物,这无疑增加了肝脏的负担。正如古人所说,“用药如用兵”,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