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别当“拼命三郎”
近日,北京一名年仅34岁的民警子军因连续工作40小时而猝死。这一事件给职场人敲响了警钟。国际上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长时间工作、劳动强度过大、心理压力过重以及长期亚健康状态导致的突发性疾病恶化。
五大原因诱发“过劳死”
北京朝阳胸外科主任医师李辉指出,“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通常发生在从事企业、警务、艺术、医疗、IT、新闻、教师以及科研等行业的人群中。这些人群由于长期承受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再加上部分人群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极易发生“过劳死”。从医学角度看,姜子军的猝死可以被视为典型的“过劳死”案例。
“过劳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瓣膜病等。该病症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为远离疲劳、避免“过劳死”,个人需坚持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度休息。尤其要避免长时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李辉主任再三强调,定期进行体检至关重要。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过劳死”
针对“过劳死”这一严峻现象,日本已将其列为职业灾害和职业病的一种,并写进了法律。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尚无“过劳死”的概念,只有“工伤”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工作压力猝死现象”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辉主任认为,各单位应重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合理休息权,调剂紧张的工作节奏。他建议鼓励职工每年休假并坚持年度体检,但当前一些单位的体检制度存在时间安排不当、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真正参加体检的人不多,尤其是年轻力壮者更少参与。现行的体检重视检查显在的疾病,对潜在疾病的检查力度不足,从医学角度放松了对“过劳死”的预防。
为避免工作压力猝死的发生,社会保障制度应发挥更大作用。李迎生教授建议改变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的导向,并在高压力行业完善定期体检制度,特别是向年轻力壮者倾斜。要建立与完善针对高压力人群的带薪休假制度,并舒解员工的工作压力、调节人际关系等。我国应仿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培养专职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
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醒我们,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我们都应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及时释放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