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落差”要克服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焦点话题。面对这个现实困境,首先我们要从“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的角度重新思考就业观念。近期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认为,正是这一身份转变引发了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的心理落差。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格外严峻。2009年,全国范围内将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职场,而就业岗位的数量却减少了近五分之一。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们自然会产生无奈、失落等情绪。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呼吁毕业生调整心态,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他强调,无论是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只要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都能顺利找到工作。“不挑不拣”的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择业理念有关。许多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大机关的工作机会而忽视了基层岗位的价值。为此,许多专家指出大学生应当改变自身的择业观念。他们可以从普通岗位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和技能,最终也能实现自身价值。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大学生要成为社会精英,必须从基层开始。”另外的例子还有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李斌和李嘉诚先生也是从基层逐步成长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功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即使在普通岗位上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和成就事业的高峰。与此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和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等人的职业起点也是普通岗位起步的典范。这些故事不仅激励大学生们调整心态,也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总之大学生应当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竞争并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这位知名新闻记者在博客中分享了他的职业经历与观念转变。他提到,对于那些不再过分追求稳定工作和名声的大学生来说,其实机会众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前往深圳,先后担任过国企总经理助理、接线生以及酒店前台服务员。他强调,重要的是找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事实上,除了大学生本身,需要调整择业理念的还包括学生的家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在子女求职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待在家中,而非从事服务行业等普通职业。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呼吁大学生要尽快独立,实现自给自足,她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先养活自己再追求理想。
施有毅认为,选择普通岗位并不意味着前途黯淡。即使是从看似平凡的岗位出发,只要有能力,同样可以培养出精英。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的思考。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武克敏表示理解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他认为,学生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预期。仅仅要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进行自我调整。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妨碍大学生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更多的是教育和社会的原因。当前的高校教育仍是“精英模式”,缺乏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成绩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将学生固定在一条固定模式的教育路径上。为此,学生及其家长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背景下,调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非易事。
熊丙奇还指出,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与社会保障有关。普通劳动者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往往较低。他强调,比起呼吁大学生调整心态,降低教育投入、改变教育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才是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也需要引导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普通岗位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实习编辑:陈兴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