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宝宝发烧 家长们这些方法都是错的
重新认识宝宝发烧:走出常见误区
当新手父母面对小宝宝发烧的情况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无措。其实,发烧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下面,我们将一起关于宝宝发烧的四个常见误区,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状况。
误区一:通过“捂热”退热
有些家长认为通过捂热出汗可以退热,于是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盖很多被子。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差,穿得过多会影响散热,使体温上升。正确做法应该是:略微解开孩子的衣服,注意室内空气流动,保持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高烧等待处理
一些家长在孩子发高烧时,选择等待医生处理而不是积极降温。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应该积极降温,以免出现并发症。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措施,如温水擦浴等。
误区三:滥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这也是不正确的。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超过38.5℃时,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家长在选用退烧药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服用退烧药后,如果体温没有降下来,不要立即再用一次退烧药或更换其他退烧药,需要间隔4-6个小时后才能再次服用。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发烧不能洗澡或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时不能洗澡,或者认为用冷水擦浴可以降温。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面对宝宝发烧的情况,家长需要保持冷静,正确理解发烧这一症状。通过走出以上误区,家长们可以更好地照顾宝宝,帮助他们度过这段时期。也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其他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走出误区:肉汤并非营养救星宝宝发烧时的正确护理指南
当宝宝遭受高烧侵袭,许多家长急于通过肉汤等补充营养,然而这一做法却存在误区。在宝宝生病时,消化酶的活性降低,消化功能减弱,此时摄入油腻的肉汤不仅无法被身体吸收,还可能引发或加重身体的缺水状况。那么,如何正确为宝宝补充营养呢?
发烧时,宝宝应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分,最好是淡盐水。这样既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又能达到降温的目的。
对于许多新手家长来说,面对宝宝发烧常常会手足无措。专家提醒,除了注意宝宝的饮食外,还需要掌握以下四个处理方法:
一、室内环境要通风透气。当宝宝发烧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解开宝宝衣物以达到散热的目的。遇到高热抽风的情况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平稳处理,将宝宝放在床上,头歪向一侧,避免影响呼吸。
二、物理降温是关键。当宝宝体温过高(如达到39℃以上)或诊断不明确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冷水浸湿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腹股沟、腋下等处,或使用35%-50%的酒精擦浴四肢、颈、胸背等。在进行物理降温之前,适当服用镇静剂可减少寒冷反应,防止抽搐的发生。
三、注意宝宝的穿衣量。宝宝发烧时不宜穿太多衣服,过多的衣物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难以降下来。对于新生儿,一旦包裹过紧,可能导致惊厥发作。要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宝宝的穿衣量。
四、勤测体温很重要。家长应定期为宝宝测量体温,对于体温较高的宝宝,每1-2小时应测量一次。如果宝宝在服用退热药后出现虚脱现象,如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应及时补充水分,可喂一些含糖的稀盐水或鲜榨的果汁。
面对宝宝发烧,家长既要关注宝宝的饮食营养,又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