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来的智力受损
中国有句老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这些话描述了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家长坚信,在孩童时期,孩子们需要接受一定的体罚,例如打屁股或挨棍子,以此来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记住教训。
的研究发现,体罚孩子,尤其是打屁股或其他形式的体罚,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年龄在2岁至9岁之间的15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在2岁至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受体罚的儿童智商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的孩子高出5分;而在5岁至9岁的儿童组中,这一差距为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受到体罚。
体罚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们使用体罚的目的是为了威慑孩子,警告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体罚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小时候简单的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到长大后的手打脚踹,甚至“冷暴力”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手段。孩子们对此的感受并不积极。有数据显示,40.3%的孩子表示“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选择“忍受”,只有21.8%的孩子会感到“自责并努力改正”。更令人担忧的是,有14.8%的孩子表示在受到体罚后有“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显然,体罚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生命早期逐渐形成,这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识、事业甚至健康状况。长期生活在暴力恐怖环境中的孩子,其智商发展会受到影响。资深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的大脑左右半球协同工作,体罚可能导致负责情绪、艺术等非语言功能的右半球处于压抑状态,进而影响负责语言、阅读等功能的左半球,长期如此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体罚还可能对孩子的肾脏和身高造成影响。日本科学家甚至发现,长期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需要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激发孩子的兴趣,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学校老师应该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日常教育问题呢?心理咨询师建议采用精神奖励的方法,只奖励不惩罚。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有遵守规则的意愿,并常给孩子鼓励。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父母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努力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认同感。这种奖励最好与具体事件相结合,及时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自信,还能积极引导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不罚”的理念主张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过失采取淡化的态度,避免过度强调和放大孩子的错误。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教育策略,它要求家长们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因为,情绪化的反应往往会加剧矛盾,让孩子更加困惑和无助。相反,家长们应该采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进行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罚”并不意味着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主张家长们通过更为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以及为何这些行为需要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更高级的认知技巧,如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冲突等,这些技巧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奖励和鼓励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当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家长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正面的反馈。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哪些行为是受到赞赏的,哪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引导他们,而不是通过惩罚来强化他们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实习编辑: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