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八种自毁行为的心理动机
人类似乎天生乐于从事一些自我毁灭的行为,这些行为广泛且多样,从撒谎、欺骗到偷盗,再到自我伤害甚至暴力行为。最近,美国《现场科学》杂志揭示了人类这八大自毁行为的背后动机。
关于不良习惯,尽管我们深知它们的危害,但戒掉却困难重重。这些习惯可能是先天逆反心态的表现,也可能是对危险认知的不足,或是将不良习惯合理化的结果。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偷窃行为背后的动机主要是需求。一些偷窃成瘾者会从偷窃行为中获得巨大的刺激。研究表明,这些偷窃者完全有能力支付所偷物品的价值。专家认为,偷窃行为可能与基因有关,甚至连猴子也有类似的行为。
人类似乎有一种欺骗的天性。研究发现,撒谎需要技巧,撒谎者使用的语句比陈述事实时多30%。而且,人们在用电子邮件撒谎时,比手写书信时更容易撒谎。虽然人们都知道诚实是美德,但有些人对欺骗持宽容态度,甚至在税收方面也会做一些手脚。
恃强欺弱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学龄儿童经历过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研究发现暴力行为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我们对暴力的渴望是基因中的一部分。
美容手术的趋势不断增长,人们对“人体雕刻”的追求反映出对美丽的渴望。人们相信,美丽的外貌会带来更好的自我感觉和生活满足感。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美容手术的数量依然不减。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压力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癌症,其影响足以致命。工作和养育孩子是主要压力源之一。为了应对压力,健康专家建议经常锻炼和保证充足睡眠。
是一个毁灭性的活动,但人类的心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研究发现,获胜会激活与“胜利”有关的脑回,进一步增强欲望。有些赌徒在失败后会失去自制力。
英国牛津大学灵长目动物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一些狒狒会通过打扮彼此来巩固社会关系。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通过传播流言来巩固社会联系的行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些自我毁灭的行为的背后是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生理机制,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在人类进化的长河中,我们逐渐完善自我,巧妙地将流言转化为了“社会关系增强剂”。这并非空言,而是经过深入研究揭示的真相。人们散播流言的目的远不止于揭示真相,更多的是为了拉帮结派,提高自我及团队的自尊。实际上,很多时候,流言的流传往往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制造出一种表面上的“团结假象”。
当两个人因为某些原因对同一个人产生厌恶之情时,围绕这个人物的流言蜚语便成为了一种奇特的社交纽带。正如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妮弗鲍森所说,这种八卦式的交流能让两人因为共同讨厌的对象而产生共鸣,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情。流言在此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
这种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交的一种深层次需求,即通过流言来强化和维系社交关系。当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流言成为了我们增强社会联系的一种手段。虽然流言有时可能带来误解和纷争,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巩固。这种有趣的社交现象让我们不禁思考:在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和处理流言,以便更好地维护真实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的话题。实习编辑张华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