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隐匿化
为何心理问题的呈现愈发低龄化、隐匿化呢?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从七岁开始,我们便踏入了社会化的旅程,而在十二至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里,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阶段的我们,不仅要应对学习的压力,还要学会情绪的管理,同时需要面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便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什么是社会化呢?简而言之,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周遭的社会环境进行沟通交流。实际上,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不仅仅青少年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是如此。成年人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压力,如与领导关系不和、经济困难、婚姻危机、情感问题等。当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同样会引发心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富裕起来,对于如何教育这些富裕孩子的经验却相对缺乏。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心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生存是首要的,而教育则位于其次。例如,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学阶段时,就要和父母一起劳动,做家务,照顾家人,通过劳动来体验和感悟人生。这样的经历使得我们的心理相对更为成熟。
当我们变得富裕起来后,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首位,生存的压力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除了学习之外,几乎不被允许做任何事。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无法真正从生活中感悟人生和体验生活,心理也会逐渐变得脆弱。他们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可能变得紧张,抗压能力、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常常忽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孩子选择逃避现实,如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上网、游荡街头甚至离家出走等。当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挫折和问题时,有的会选择发泄,如砸东西、攻击他人等暴力行为。还有的孩子变得内向、自闭,甚至自残或选择自杀。还有一些较为隐蔽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拖延、回避问题、饮酒消愁等。更严重的可能会沾染***。过早的恋爱也可能导致厌学、厌恶老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抑郁。
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高达5%,位居全国发病率第二位,且大多数为青少年。一项统计显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中,85%的原因在于父母和家庭的教育方式,15%归咎于学校。为何孩子无法自行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呢?心理学家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两岁时未能建立满足感延迟。简单来说,“满足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孩子从两岁开始就需要获得一种满足感。家长在处理孩子需求时应当慎重,不合理的需求坚决不满足,合理的需求也应适当延迟满足。例如,当孩子立即要求得到某样好吃的东西时,家长应告诉孩子稍等片刻再满足他。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应该在孩子七岁以前就建立。我们现在往往过于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这无法建立正确的满足感延迟。
(实习编辑:贺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