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卡断心血管病发生的链条 “一五一十”防住脑血管病

骨科 2025-06-27 20:04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高血脂和高血糖是损伤血管内皮的关键因素,它们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缓,脂质和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皮上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中,有一种被称为“软斑块”的易破裂斑块,一旦破裂,便会引发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为了有效防治这些事件,医学界提出了一个被广大医生和患者认可的“金三角”方案。

这一方案的核心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以及通心络胶囊。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调节血脂,阿司匹林则起到抗凝的作用,而通心络胶囊则能进一步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并消融已有的斑块。其独特之处在于,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则能增强抗凝效果。即使单独应用通心络胶囊,也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心绞痛,并有效预防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也是心血管病发病链上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心梗患者中,其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供血,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缓、传导阻滞以及慢快综合征等,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后期可能出现心衰,表现为下肢水肿、胸闷喘憋、夜睡不能平卧等症状。中药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效果,能消除症状,抑制心室重构,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阻断心血管事件链,坚持应用“金三角”方案是基础,对于存在基础病变的患者尤为重要。

在中国,脑血管病是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即使经过抢救存活,也大部分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据统计,约有20-47%的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做好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对于脑血管病的防治,控制五大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关键。这五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水平、心脏病和吸烟。除此之外,对于已经患上脑血管病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减少复发。为此,人们需要牢记十条预防措施。

最后要强调的是,脑血管病非常凶险。在治疗时,“时间就是大脑”,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挽救大脑,减少死亡和致残的风险。对于脑部的疾病,必须寻求专业医生的救治。脑出血后6小时内超早期清除血肿是保护脑组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猝死的频发也提醒我们,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了解心血管健康知识、定期进行体检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据媒体报道,在1998年,北京市因120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有80多名,然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骤然上升至270多名,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2.65%,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猝死,这一看似突如其来的悲剧,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从冠心病、脑卒中到肺栓塞,甚至包括支气管哮喘,都可能成为猝死的诱因。数据揭示,心源性猝死占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八成以上,其中八成源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专家指出,现代年轻人承受的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普遍不健康,过度劳累、抽烟喝酒、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导致许多人出现代谢综合征,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这些都是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虽然猝死往往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但其实发病前是有先兆的。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疼,但也有许多不典型的症状容易被我们忽视,例如胃痛、背部疼痛,甚至牙痛等。对于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中年男性等高危人群来说,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应该高度警惕,及时排除心脏问题。

面对猝死者,及时的现场抢救至关重要。如果在发病的十分钟内能够实施心肺复苏术,存活率将大大提高。资深急救和心肺复苏医学专家李宗浩教授强调,当身边有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或呼吸,第一目击者应该迅速确认情况,并立即拨打120求救。应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将伤者翻转为仰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放置在水平面上。

心肺复苏的具体方法是:用空心拳头在患者胸前区偏左的位置迅速叩击两下,帮助恢复正常心律。然后,用耳朵贴近胸部听有无心跳。如仍无反应,再叩击两下。若患者仍然没有恢复心跳,应立即进行心外按压。按压位置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间中点的胸骨处),按压幅度至少5厘米。如果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在按压30次后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拇指与食指捏紧患者鼻孔,平静呼吸后用自己的嘴紧密包住患者口唇进行吹气,每次吹气时间至少1秒钟。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交替进行,比例为30∶2。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应尽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呼吸心跳。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准确而迅速的执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上一篇:为何男人都有红颜知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