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丙型肝炎不容忽视
丙型肝炎:全球疫情与防治挑战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有1.7亿感染者。在我国,流行率约为3.2%,感染者数量庞大。
HCV是一种黄病毒属的远系株,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其无法在实验室内培养,对其深入研究受到一定限制。HCV在复制过程中,其聚合酶无自我纠正功能,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机体难以产生固有的中和抗体,为丙肝疫苗研发带来困难。
HCV的基因可分为6个亚型,其中1型和4型病毒的复制水平和致病力较强,且对干扰素治疗易产生耐药。在我国,1型感染者约占80%,增加了治疗难度。
HCV的传播方式在发生变化。1992年以前,主要通过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但随着我国对血和血制品进行严格抗HCV筛查,该途径的传播已极少见。而静脉、性传播、医源性和非医源性的皮肤粘膜损伤等感染比率上升。
丙肝的危害不容忽视,甚至高于乙肝。HCV的抗原决定簇多变,易形成准种,发生免疫逃逸,导致疾病慢性化。HCV感染后约80%转为慢性,容易在亚临床状态下病情缓慢加重。慢性丙肝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率达10%,必须及早发现和治疗。
对于HCV,存在高感染率、低诊断率的显著矛盾。必须提高警惕,及早发现丙型肝炎病例并及时治疗。长期ALT反复异常波动或常在低水平升高的患者,尤其是过去有输血和血制品应用史者,应提高警惕,筛查抗HCV。
在慢性HCV感染的治疗中,有一些问题值得。例如,HCV主要在肝细胞浆内复制,应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丙肝时,部分病人能取得HCV RNA持久应答。但当前存在IFN治疗疗程不足、不能个体化区别对待的问题,导致复发率较高。在治疗前应先测定HCV RNA的分型,观察治疗过程中的HCV RNA应答情况。
丙型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认识和防治工作,保护人民健康。据文献记载,对于慢性丙肝的治疗,干扰素(IFN)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病毒是否产生持久应答,通过肝穿活检发现,肝内炎症侵润状况在治疗后普遍有所改善。基于这些积极的结果,我们应积极采用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
对于那些肝功能正常但HCV RNA载量较高的患者,通常可能被看作是病毒携带者,并不需要立即治疗。通过肝穿检查,如果发现炎症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展,那就属于亚临床慢性丙肝的范畴,此时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于病毒携带者,我们也需要密切动态观察3至6个月。如果出现不能归因于其他原因的ALT和AST升高,这也是积极治疗的明确信号。
慢性丙型肝炎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它却在悄无声息地向着肝硬化发展,这一进程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医务人员对于HCV感染的早期发现以及给予积极合理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位患者,因为每一个患者都是潜在的希望,他们的健康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精心呵护。
对于慢性丙肝的治疗,我们需要更多的和努力。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们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我们也要提醒广大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是我们战胜疾病的关键。
(实习编辑:李杏)对于这样的健康话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慢性丙肝的危害和治疗方法,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