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理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那些希望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可能会体验到不安甚至是恐惧。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的根源在于我们内心对于他人看法的渴望与担忧。
随着心理咨询和社交指导的普及,人们对于社交恐怖的理解也在深化。有些学者认为,社交恐怖源于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社交技巧容易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引发负面反馈,陷入尴尬境地。个体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认知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那些意识到自身社交笨拙的人,更容易陷入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中。
另一些学者强调认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社交恐怖的病人在社交行为上并无任何不妥,问题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在社交过程中,病人的自我贬低像一块隐形的绊脚石,阻碍了他们的社交自信。不少病人本身就缺乏自信,倾向于自卑,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与喜欢。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导致自我挫败,最终一见到人就会紧张害怕。许多学者开始强调社交技巧和自我评价的相互作用。
Leary(1983)提出了一种自我推荐学说,他认为所有的社交恐怖都源于动机。通俗地讲,只有当我们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某种特殊印象时,才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如果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乎,自然就不会感到紧张害怕。决定所有社交恐怖的核心因素是动机,即留下好印象的动机。而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处境和人格特性。
从处境来看,当我们面临特定的社交场合,如面试、相亲或重要的会面,我们留下好印象的动机就越强烈,紧张感也随之增加。某些偶然发生的尴尬处境也可能成为社交恐怖的诱发事件。
就人格特性而言,那些倾向于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人,或者特别爱面子、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怖症。在社交场合中,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紧张和恐惧。
社交恐怖症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交特殊动机的减退,社交恐怖也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在缺乏有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社交恐怖症可能会持续多年,使患者在痛苦和无成就感的岁月中虚度光阴。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人的社交恐怖源于强烈的性处境压力,而有些病人则从小害羞、怕见人,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缺乏社交训练和兴趣爱好。到了青春期,社交恐怖的症状往往变得更为明显。
更多常见的情况是处境因素和人格特性的交互作用导致社交恐怖的发展。为什么中年以后社交恐怖症会自发缓解呢?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的特殊动机逐渐减退,人们变得更加坦然面对自己和他人,社交恐怖症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很少有人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社交恐怖。这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爱护使他们无需担忧子女的表现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实习编辑:张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