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注射乙肝疫苗者“释疑”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是一种高传染性病症,其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体液等多种方式。在我国,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众多。对于那些被称为健康携带者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或反应,但在化验乙肝五项时,会被检测出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无论是乙肝病人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都表明他们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这一病情在升学、就业、婚姻和孕育等方面给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来了许多困扰。那么,对于未感染乙肝的人群,该如何预防呢?除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滥用血液制品外,注射乙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注射乙肝疫苗前,需要进行肝功能和乙肝五项的检测。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核心抗体。适宜注射乙肝疫苗的人群是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者。注射后是否产生效果的检验指标,则是化验乙肝五项中的第二项:乙肝表面抗体呈现阳性。全程用药需要注射三针,分别在第0、1、6个月完成。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答一些有关乙肝疫苗的问题:
1. 为什么注射乙肝疫苗后仍然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尽管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由于各种差异,如疫苗质量、储存条件、被接种者的免疫状态等,有5%~10%的人在全程免疫后可能无免疫应答或只有低滴度的应答反应。如果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一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的人数只有30%,这意味着在此期间,大多数接种者仍有可能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发病。乙肝还可能通过注射传播,如果针头等被污染过,同样可能引发乙型肝炎。
2. 如何判断乙肝疫苗接种后是否达到预定的免疫效果?
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2个月内,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便可知道是否达到预定的免疫效果。如果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说明已达到预定的免疫效果,具有了抵抗乙肝感染的免疫力。否则,需要加强免疫接种。
3. 乙肝疫苗能否臀部肌肉注射?
乙肝疫苗在上臂三角肌注射的免疫效果要比皮射或臀部肌肉注射好得多。乙肝疫苗应严格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对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可以选择在大腿前外侧进行肌肉注射。
4. 是否每隔3~5年就必须加强接种一针乙肝疫苗?
对于达到预定免疫效果的人来说,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可维持3~5年。虽然理论上每隔3~5年应该加强注射一针乙肝疫苗来巩固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对于全程注射成功的人来说,只需在3~5年后加强注射一针即可唤起原有的记忆细胞,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即使血清表面抗体阴转,接种者的感染乙肝病毒率也明显减少。
5. 乙肝疫苗对乙肝有无治疗作用?
乙肝疫苗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乙肝病人没有治疗作用。临床上将乙肝疫苗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治疗乙肝,是为了借助其强化剂刺激肌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应答而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
最后提醒,乙肝疫苗是灭活疫苗,需要至少打三针才有效。按照我国的接种方案,三支疫苗分别在第0、1、6个月接种,绝不能合并一次注射。注射时还需充分摇匀,以确保达到应有的效果。更多关于乙肝的疾病知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信息。(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