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预见性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预防与管理:预见性护理的实践与经验分享
在精神科病区,危险行为如出走、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频发,这对于患者自身及周围人员构成严重威胁。此类行为的发生,往往受到患者精神症状、不安心住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预防和避免这些危险行为,已成为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此,我们以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实际护理经历为例,分享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进而有效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
病例介绍
患者为27岁男性,因情绪暴躁易怒、胡思乱想持续两年而入院。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入睡困难,甚至出现整夜不眠的情况。他坚信自己受到他人的误解、监视和操控,存在严重的感知觉障碍。入院后,尽管接受了心理康复护理常规,但他的情况仍有反复,曾出现过情绪波动,表现为发脾气、摔砸物品等行为。针对这些具体状况,我们实施了预见性护理。
护理实践
1. 心理康复护理常规:
提供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参与活动。
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领悟治疗,帮助患者表达情感,听取其困扰和感受。
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和危机的方法。
2.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
明确精神科病房护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行为的发生。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针对患者情况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包括心理护理、改善护患关系、安置患者、约束措施等。
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尤其是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并安抚其他患者。
加强病区管理,特别是针对不安心住院和曾有出走行为的患者。
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正确区分药物反应和精神症状。
深入
随着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加深,精神疾病的治疗正在向更加人性化的模式转变。在开放式的心理病房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危险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预见性护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危险行为的萌芽阶段就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由于其行为的控制力明显减弱或丧失,加上可能存在的不安心住院等心理因素,更易发生危险行为。加强护理管理,实施预见性护理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随着我国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预防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在精神科领域,这一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危险行为在精神科护理中具有预见性,我们需要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尽可能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这是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关键措施。
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这一护理成果充分证明了预防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预防胜于治疗。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王志英在《中华护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析了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谢斌则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危险行为的预测进行了;沈渔在其精神病学著作中也对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为精神科的医务人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降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实习编辑:张丽娟)我们期待着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精神科领域,能够借助科学的预见性护理和专业的医疗服务,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