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交往宝典 与他通心
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都希望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与人相处游刃有余。并非每个人生下来就能做到这一点。对此,宋振韶老师和许金声老师两位心理学家为我们分享了一些宝贵的见解。
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些擅长交往的人,往往都是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既自信又宽容,不会过于挑剔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将自身的某些不喜欢或难以接受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无法真正接纳他们。正如佛言:“你心中有什么,你能看到什么。”这就是心理学的投射。提高交往能力的关键在于先接纳自己,进而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
面对陌生的社交场合,我们不必期待会像与熟人相处一样自如。在陌生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感到压力。这时,我们需要消除过高的期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一些社交礼仪也是必要的,比如以平稳、低沉的语调与他人交谈,会让我们显得更有魅力。
我们不必与接触到的每个人都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人的交往需求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与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是出于真正的欣赏和喜欢,还是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多一条路可走而刻意与他人建立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往往会显得不够真诚。
我们需要明确工作关系与真正的情感支持之间的界限。工作中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的朋友却难以寻觅。我们不应该从工作关系中寻找真正的情感支持,因为工作关系往往建立在利益之上,而非真正的情感基础之上。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工作坊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用更得体的方式表现自己,从而成为更受欢迎的人。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理解、去接纳,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宋先生分享了他的观点,关于在工作场合中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支持的问题。他提到,尽管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可能会与某些同事接触频繁,甚至建立一定程度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更多的是基于工作层面,而非个人情感。这种工作关系中的交往,往往不包含的情感交流,如一起聚餐、聊天等私人活动。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不能期待他们能在情感上给予我们过多的支持。这并不是说工作关系中没有友谊的存在,只是我们需要明白,情感支持更多源于生活中的其他社交圈子。
我们的社交圈层是多元化的,除了工作关系外,我们还有家人、老同学以及网络上结识的朋友等。这些圈子中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我们情感上的支柱。在遭遇困难时,我们可以向这些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当情感问题困扰我们时,同事之间的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但真正的情感慰藉还是需要来自更亲密的人际关系。
许先生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强调交往的质量远胜于数量。真正的交往不是简单地获取对方的联系方式,而是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与一个人的深入交往,哪怕只有一次心灵的交流,也比与许多人的表面交往更有价值。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关心,这就需要通心交流。这样的交流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只有通过心灵的接触,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人际关系。如果实在需要专业的情感支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真正的交往是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这样的交往才能持久并带来真正的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