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是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
昨日,我情绪消沉了一整天。受生理周期和雾霾的影响,万物皆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在撰写文章时,虽立下了三个标题,但在每个标题下千字之际,因感觉缺失而不得不放弃。
昨日得知,我五岁两个月大的女儿乳牙未掉便已萌出恒牙,这在我的认知中显得异常提前。我开始反思,甚至有些后悔是否某些食物不应让她食用。我担心她早熟,过早地情窦初开,影响学业。我甚至想象她日后结婚生子,让我成为外婆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
在不知不觉间,她即将换牙,仿佛青春期的到来也是悄然而至。我忧虑自己的更年期是否也会如此不期而至。想象女儿拔牙的情景,那是一种心灵的剜割,她满口的鲜血让我心痛不已。
我此刻连生理期带来的内分泌紊乱都无法应对,更不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年期,担心自己会陷入情绪的漩涡,闹得家中鸡犬不宁。
一夜过后,我又满血复活地投入到工作中。心境的转变,从昨天的抑郁翻到了今天的平和。这得益于我客观条件的改善,如昨晚的良好睡眠和今天的早晨阅读。更重要的是,我受到了一席话的深刻启示。
这位资深精神分析老师的话语让我豁然开朗:“精神分析让我们看清自己,看见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它鼓励我们言说自我,给自己留下言说的空间。精神分析是一种高贵的精神体验,它帮助我们找回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位置。”
我们的认知如同一个圆圈,已知的部分在圆圈内,而未知的部分在圆圈外。我们所知越多,所意识到的未知部分也就越多。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所知越多,所不知也越多。这正是我们不断求知的动因。强大的认知可以抵抗死亡的焦虑。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以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当我们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了基本的认知时,心中会更有把握。
面对未知的部分,我们会有困惑、好奇,甚至恐惧。这时,我们需要把自己作为分析的对象,审视这些“知”与“未知”交织的脉络纹理,以处理自己的困惑、好奇和恐惧。精神分析是一种性的过程,适合那些具有精神的人。
人生而孤独,因为每个人最终只能独自面对死亡,回归原初的黑暗。昨天读的一篇关于一位老人面对绝症的文章让我深思。那位村庄里的老人可能从未对死亡进行过思考,当死亡突然降临时,他陷入恐慌和失控。而另一位得绝症的老人却以平和的方式面对死亡,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继续工作到深夜。这种差异源于对死亡的不同认知和思考。足够丰富的认知加上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带来从容不迫的态度。精神分析就是找寻“我是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调试身心、找回自己并重新启动。曾奇峰老师曾说,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也是一门人格鉴赏学。在育儿过程中,家长需要消化自己的焦虑并赋予孩子识别、表达、转化的能力;在人格鉴赏中,精神分析可以帮助那些陷入程式化生活的人找回活力和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答。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与自然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我们需要精神分析来找回自我并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击和困惑。经过冰冻长达十二年的珍贵人工受精卵,在科技的滋养下终于焕发新生,孕育出健康的宝宝。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我们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掌握了生命的新可能。科技的力量虽然让我们得以延续生命的奇迹,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疾病与死亡的束缚,令人感到焦虑与不安。
我们人类终究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前行。当我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孤独的时候,这份孤独反而成为了一种资源和财富。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存在,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昨天的焦虑,源于对生命传承的深刻思考。经过一天的时间,我进行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终于有所领悟。当我看到女儿逐渐长大,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和无限可能。虽然她开始换牙的时间并不算早,但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女儿的换牙,成为了我心中未来焦虑的触发点。我开始思考,这些焦虑是否源于父母那一辈“生而多艰”的精神传统,而我是否偏离了自己本该有的认知?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安抚了内心的忧虑,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内在的秩序。如同清理电脑的磁盘,重新分区、整理文件,释放出更大的储存空间。每一次内心的调整,都让我更加强大,能够用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祝福、去关爱。
本篇文章由湘120健康网独家授权发布,凝聚了作者的智慧与情感。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慨,希望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真谛,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与珍贵。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随意转载。让我们一起尊重知识产权,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