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高血压罪魁是盐 秋冬季节饮食要清淡
降低盐分摄入,构建健康饮食与个人的共同使命
英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食品盐分含量过高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红十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吴同果医生指出,医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摄入过多的盐分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已经通过立法和行业指导的方式,成功地让食品加工业每年将盐分下调了10%,连续三年取得了下降30%的成果,并有效降低了高血压的发病率。这样的行动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示范。
吴同果医生强调,全球性的限盐行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健康效益。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全世界每人每天摄入的盐量都能控制在2.5克以内,那么每年将减少高达250万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尽管这一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盐的摄入量仍然远超这个标准。为了满足口感需求,食品加工业常常在食品制品中添加大量的盐分,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这些“隐形盐”。
很多人误以为减少盐的摄入会导致体力下降,对此吴同果医生明确表示这是错误的观念。实际上,高血压并非衰老的必然产物,许多高血压病例是由于过度的盐摄入造成的。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因为口味较重,日常盐摄入量较高,相应的高血压发病率也较高。与此相反,广东人的饮食较为清淡,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这充分说明,调整饮食习惯、减少盐的摄入量对于预防高血压具有重大意义。
食盐导致高血压的机理在于钠离子和水分大量滞留在机体内,使得血管里的血液过多,血管壁的钠张力增高,血液流动变慢,流动阻力变大。减少人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可以有效缓解高血压。许多高血压药物都属于利尿剂,通过排除过多的钠离子来降低血压。
除了高血压之外,高盐饮食还与心血管疾病、脑、肾病等有密切联系。限盐不仅能降低高血压的风险,还能为人们的整体健康带来益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继续通过立法和行业指导来推动食品加工业降低盐的含量。个人也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减少盐的摄入量。食品包装上标明含盐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限盐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限盐目标,我们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健康饮食做出贡献!从古老的印第安部落到现代都市的喧嚣,关于盐的误解似乎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为了揭示盐的秘密,吴同果为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生动的例子。他告诉我们,印第安人虽不额外添加盐分,依然充满活力,野兽游刃有余。老虎、狮子等猛兽无需盐分的滋养,却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些真实的例子挑战了我们对盐的固有认知。难道盐是人类天生的需求吗?吴同果强调并非如此。许多肉类和鱼类本身就含有丰富的钠盐,人体的肾脏也具有强大的重吸收能力,因此日常饮食中的钠盐摄入已经足够。至于那些关于吃盐过少导致头发变白的说法,不过是文艺创作的产物,与真实生活相去甚远。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加深,低钠盐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吴同果建议,尽管广东人的盐分摄入量相对较低,但仍需进一步减少。为此,他提倡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烹调观念,尽量避免高盐食品,如咸菜、咸鱼等。对于那些喜欢重口味的人来说,可以尝试用醋和辣椒等调味品来丰富口感。对于那些一定要吃咸的人,吴同果推荐低钠盐作为选择之一。目前国内外开发的低钠盐产品,以钙、镁、钾等离子替代钠离子,既保持了口感,又有助于预防和降低高血压。
冬季的寒冷让高血压的风险加剧,容易引发中风。高血压已成为城市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脑卒中则是导致现代人死亡的头号原因。据统计,近八成的脑卒中源于高血压。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专家提醒,每3至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是预防的关键。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为了我们的健康,让我们重新审视盐的摄入量,调整饮食习惯,积极预防高血压及其可能引发的疾病。在这个冬季,让我们一起守护健康,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脑卒中。除了高血压本身,还有一些伴随病症,如左心室肥大、糖尿病和心房颤动等,这些也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病例中,一些高血压患者尽管坚持服用降压药并保持血压稳定,但仍有可能遭遇脑卒中。这提示我们,单纯依赖降压并不能全面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除了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地理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其他相关因素,逆转左心室肥厚等,以更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对于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采取一些基础的预防措施。这包括控制情绪,避免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戒除烟酒,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专家还提醒,市场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并非每种药物都适合每个人。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复杂,必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阶段选择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在选择药物时,尤其是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高血压还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严重疾病。这种疾病的凶险度极高,一旦破裂可能引起猝死。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趋于年轻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中青年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一些因长期熬夜、应酬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体内潜藏疾患可能会被引爆。
像梁生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他是一名销售公司的总监,因长期熬夜加班和生活不规律,患上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终导致了昏迷和高血压危象。医生表示,夹层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快速大量出血,压迫心脏,引发心功能衰竭、脑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了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外,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方式。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脑卒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杨教授指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一疾病在我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令人堪忧。在西方,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然而在中国,不乏30多岁和40多岁的患者。
其中,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被公认为是引发动脉瘤的主要病因。杨教授特别强调,高血压在大多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人体在疲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熬夜等状态下,主动脉内压会升高,血肿逐渐扩大。一旦血管无法承受这种高压,就会在瞬间破裂,导致大出血。
面对这种极为凶险的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据杨教授介绍,约有50%的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因血管破裂而死亡,抢救机会渺茫,几分钟内可能因失血性休克而失去生命。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夹层动脉瘤,手术是唯一的预防破裂的方法,但手术风险较高。
专家建议以预防为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包括不抽烟、少喝酒、少吃油腻食物,多吃青菜水果;适量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出现突发性胸痛现象应立即就医。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更应积极合理治疗,控制血脂和血压。
那么,如何及早发现动脉瘤呢?患有夹层主动脉瘤的患者在疾病爆发前,从外表看与常人无异。预防高血压和加强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勤查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应经常测量血压,遇到异常时及时就医。发生胸痛时切勿忽视,因为胸痛可能是夹层动脉瘤的征兆。体检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除了做心电图检查外,还应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主动脉情况,以防漏诊。核磁共振是目前快速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