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同性依恋”与“同性恋”

疾病百科 2025-04-08 10:40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曾经有一对昔日的朋友来访,向我透露了他们心中的困惑。这对朋友的儿子,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与邻居家的同龄男孩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但最近,他们发现这两个孩子似乎有些反常,经常偷偷躲在一起,关系似乎变得微妙而难以捉摸。这对朋友细心观察后终于发现,这两个孩子在一起进行了一些让他们感到既尴尬又担忧的行为,例如互相玩弄对方的外生殖器等。他们既着急又惊慌,担心这两个孩子是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还有一个事例,是一位读高中的女生。近一个月来,她一直沉浸在悲伤忧郁的情绪中,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经过询问,才发现这种情绪是因为她失去了一个亲密的“挚友”而产生的。她和一位女同学曾经感情甚密,两人誓言永不与他人交往,只将毕生情感奉献给对方。这种特殊的关系只维持了两年,那位女同学的情感便转移到了另一位女生身上。这让这位女生既悲伤又嫉妒,几乎走到了绝境。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位女生从小就对男性产生了一种恐惧和厌恶的心理。原来,在她家附近曾经发生了一起少女被的恶性案件,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这两个事例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不会发生同性恋?

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他们急切地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以倾诉心中的悄悄话。他们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他们之间的亲密朋友往往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现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产生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果发泄对象是他们亲密的伙伴,那么不应该将其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于少年时期的同性依恋现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过分的同性依恋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可能会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父母应尽早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一旦发现孩子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处理。例如,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与孩子交流,鼓励他们多交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和心理上对一些不良行为产生厌恶和抵制。

在纠正孩子的同性依恋现象时,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采用心理疗法如支持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社交技巧训练等方法来配合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上文提到的那位女高中生经过心理治疗后逐渐消除了对男性的恐惧心理,开始愿意与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男性同学交往。一年后,她已经能够自由地与自己喜欢的男同学交往,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这说明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治疗可以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同性依恋现象。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