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享鲜现杀现吃存健康隐患
俗话说的好,“畜肉美,禽肉更美;禽肉香,鱼肉更鲜。”鱼类因其美味及丰富的营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从古老的汉字中,“鲜”字便与鱼紧密相连,被视作美味的极致。人们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各种鱼类的烹饪方式,让鱼的美味更上一层楼。吃鱼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如果食用方式不当,也可能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甚至引发严重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常见的吃鱼误区,以作防范。
许多人认为鱼越新鲜越好,喜欢现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确保鱼的美味和营养。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无论是人工养殖还是野生的鱼类,其体内都可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现杀现吃的鱼,其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尚未全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活杀现吃的鱼肉蛋白尚未充分分解,营养成分不能完全释放,口感也并非最佳。
建议大家在购买活鱼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宰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对人体的危害。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此时的鱼肉更为鲜美。
除此之外,生吃鱼片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多人钟爱鱼片那鲜嫩的美味,却忽略了生吃鱼片对肝脏的潜在危害。生鱼片容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尽管有些人认为用酱料和醋拌过的生鱼片可以杀死肝吸虫,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都难以彻底消灭它们。
鱼胆作为一味中药,常被用于治疗目赤胆痛等症状。民间流传的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并不科学。实际上,鱼的胆汁中含有有毒物质,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此无论烹饪还是生食都可能引发中毒。中毒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在减肥热潮中,空腹吃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空腹大量摄入富含嘌呤的鱼肉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绝大多数鱼类富含嘌呤物质,如果空腹摄入而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平衡酸碱度,就可能诱发痛风或加重患者病情。
在享受鱼肉的美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食用方法。在烹饪前妥善处理鱼肉以去除潜在的有害物质。同时避免生吃鱼片、擅吃鱼胆以及空腹大量摄入富含嘌呤的鱼肉。让我们在品味鱼肉美味的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