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矿物质饮水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水是生命之源,其质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近日,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舒为群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从实验角度揭示了饮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国际学杂志》上。
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瓶装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高达80%的瓶装水矿物质含量极低,或添加了人工矿物质。与此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依赖淡化处理后的水来作为饮用水源,这种水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仅含有微量的碳酸氢盐、钙和镁等。
长期以来,关于饮水的硬度或矿物质含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自上世纪50年代起,日、美、欧等地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这一观点一直缺乏实验研究的支持。
在舒为群教授的指导下,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学院的罗教华、赵清博士等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12个月和1个月的饮水干预实验。他们分别采用矿物质含量丰富的天然水、矿物质含量较少的纯净水及人工矿物质水进行干预。实验对象包括80只雄性新西兰兔和168名年龄在20至23岁之间的青年男性。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饮用矿物质含量低的瓶装水与干预实验前相比,实验对象的相关心血管指标出现了显著变化。具体来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酶的水平有所上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动物和人群的变化呈现一致性。这一发现证实了低矿物质水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这项研究以动物和人体为实验对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饮用两种矿物质含量极低的瓶装水(包括人工矿物质水和纯净水)会使血液中独立的心血管风险指标水平增加,从而预示着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一发现强调了饮水中的矿物质对于机体健康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关于饮用水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选择健康、合适的饮用水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希望这项研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饮用水选择的信息和指导,以维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