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与不为”话养生
养生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在于权衡利害,在于“有度”、“有节”! 世间诸般事,对于身体健康,皆可用“有利”或“有害”概括,与之相应,活动不过见利而为,见害而不为两端而已。其中,见害而不为尤为关键,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
-
中医养生的三大基本措施
中医认为,经常活动筋骨可以调节气息、安神养心,起到疏通气血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古医书中提到“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这里的动摇指的就是运动。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更注重健康、身体健康、预防疾...
-
中医养生形与神要相辅相成
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 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
-
五劳所伤的预防与调养
过劳与过逸都会成为疾病的发生因素,唐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劳逸结合。 《内经》指出,视、卧、坐、立、行五种动作持久过度...
-
养生贵在平衡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性为情本,情为病困。”“百虑愁眠”,安心安神宁静自然心态平衡,经常保持心理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平衡学,又称中庸之道。其主要理念有“平衡”“阴平阳秘”“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在医学...
-
健康长寿的生理特征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否则长寿就缺少了生命的质量,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否则长寿就缺少了生命的质量,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健康在不同的年龄阶...
-
健康长寿有什么心理特征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否则长寿就缺少了生命的质量,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否则长寿就缺少了生命的质量,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健康在不同的年龄阶...
-
精神调养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讲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全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形式,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 讲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就以调神为...
-
中医中五脏和五神有什么关系?
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是属于大脑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将精神活动分为五种不同的状态——神、魂、魄、意、志,即“五神”,同时,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由心总领。 认为,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
-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
-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
-
四时变化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绪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
-
中医养生应该注意阴阳平衡
“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之一。 “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
-
“医源于巫”的错误论断
在医药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医源于巫”的说法,这是不科学的,不仅夸大了巫的作用,而且还颠倒了中医药和巫产生的先后顺序。 在医药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医源于巫”的说法,这是不科学的,不仅夸大了巫的作用,而且还颠倒了药和巫产生的先后顺序...
-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1)以理论为指导 中医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为指导,它运用学说、藏象学说、理论等,对传统...
-
养生学中对于生命的认识
生命是养生的基础,如果没有生命,何谈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只有充分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规律,养生学才能顺应生命的规律,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 生命是的基础,如果没有生命,何谈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只有充分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规律,养生学才能顺应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