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象的鉴别
历代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丰富的经验,王叔和已指出了一些相类脉象,李时珍则编了较详细的脉歌,徐灵胎更具体说明了脉象鉴别的方法。 1、类比法 历代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丰富的经验,如已指出了一些相类脉象,则编了较详细的脉歌,徐灵胎更具体说明了脉象鉴别的...
-
按诊的内容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多为肺胀,亦见于气胸;若按之胸痛,叩之音实者,常为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胸部外伤则见局部青紫肿胀而拒按。 1、按胸胁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 胸...
-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体位和手法。诊前首先需选择好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一般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体位和手法。诊前...
-
脉和脉诊的含义
脉的含义是血脉经络,诊脉是对血脉经脉的检查,由开始的全面检查包括经脉、络脉、经水、经筋、皮部等的全面了解,而不是单纯的诊脉动,最主要的是包括色诊或与色诊有一定的交叉,逐步形成独立的诊脉动。 自今天而言所指脉诊的脉当然是脉的跳动的表现和变化了...
-
经脉的检查
明诊脉动的方法在医经一派还有不断的发展和越来越重要的趋势,而有脉法做为独立的诊法与经络系统逐渐分离开的倾向。 静脉检查包括检查脉动,并向脉诊过渡。在《灵枢·篇》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
-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脉诊的独立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它还是起源性质的,取得了基本独立的条件,第二个过程是完全独立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内经》做为代表而起步的。 诊脉动方法由整个检查中独立起来,是脉诊形成的一个关键,但这种分化是逐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一...
-
脉诊的起源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的时代,亦就是“医经”-派。 今天所讲所用的脉诊,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又是怎样起源的,这不但是个历史问题,对历...
-
阳经八脉交会穴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通督脉。督脉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内)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一、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西江月》:手足拘挛...
-
八脉交会穴与配伍特点
八脉交会,阳经有两对配穴,即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称同气相应配穴法,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即手少阳经外关与足少阳经足临泣相配,两经于目外眦连接,足太阳经申脉与手太阳经后溪相配,于目内眦连接。 一、阴经相生配穴的意义。 《素问·五脏别论》:“所...
-
阴经八脉交会穴
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
-
八脉交会穴与会合途径
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其具体途径分别是:会于脾胃;会于心;会于胸。 一、公孙与内关 脾经公孙(通)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
-
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
诊妇人脉
妇人闭经,尺脉虚细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妇人有经、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病变,有关这方面的脉诊简要叙述于下。 1、诊月 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
-
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脉与症不一致,也就是脉症不相应,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 所谓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
-
诊小儿脉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 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
-
真脏脉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