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
许多家长常常感慨自己的孩子似乎不如其他孩子的个性优秀。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正如直木应该被用来做梁,物尽其用才能各得其所。
俄国心理学家尼占拉纳里岑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一现象:“想象一下,一个身高两米的人在一艘潜艇里工作,由于空间限制,他只能爬行。如果这个人因为工作不便而要求外科医生锯掉他的一部分腿,那就说明他没有处在合适的位置上,他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
以大志和丰丰这两个孩子为例,他们是邻居,同在一个幼儿园上学。丰丰做事心静,学什么都能快速掌握,业余时间还学习小提琴。而大志则热爱运动,喜欢扮演英雄的游戏,喜欢看武侠片。大志的妈妈常常拿丰丰的沉静好学来“教育”大志,并试图培养他的“静心”,让他学习弹电子琴。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大志依然无法准确地弹奏出任何一首曲子,这让妈妈非常失望,她不断抱怨大志不能像丰丰那样好学上进。
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孩子呢?其实,无论是好动还是好静,内向还是外向,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社会需要不同个性的孩子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社会有时候只认同某些性格特征,而相对排斥另一些性格特征,这会使得父母为孩子的某一性格特征感到担忧。
如果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好,这种消极的评价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接纳、不喜欢的情绪。这种自我冲突会伴随着自我缺陷感,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发展。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