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三阳需辩证来看
《“小三阳”与“大三阳”:孰轻孰重?》
普遍来说,大众乃至部分医生以往持有的观念是,“小三阳”病情较“大三阳”为轻。人们普遍认为“小三阳”代表着病情稳定,其传染性较小,甚至无需特殊治疗。真相究竟如何呢?
实际上,“小三阳”并不意味着病情较轻。它仅仅表明此时病毒的复制水平相对较低。但病毒模板依然顽固地存在于细胞核内。与“大三阳”患者相比,“小三阳”患者的群体平均年龄偏大,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更为严重,这是多次肝损害累积的结果。
如果属于转氨酶高、病毒活跃的“活动性小三阳”,那就必须接受治疗。否则,肝脏可能会沿着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路径发展。
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DNA检测呈阴性,肝功能、B超等长期正常。这种情况约占“小三阳”患者总数的60%~70%,此时病毒已不再复制,无传染性,无需隔离与治疗。国内外尚无进一步治疗的方法,过度追求转阴而服用大量治疗性中西药物只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带来不良后果。
第二种情况,病毒DNA呈现低水平复制,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这被称为慢性乙肝病毒残留期。这种情况约占“小三阳”患者总数的20%,国内对此种情况的患者最容易忽视。如果不积极治疗,任由其发展,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癌。
第三种情况更为严重,即乙肝病毒DNA高水平复制,肝功能异常,称为“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这种情况约占“小三阳”患者总数的10%,其特点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这种“小三阳”反而比“大三阳”更为严重,其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更高。
“大三阳”是否要转为“小三阳”并非绝对。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可能是机体清除病毒的表现,但与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只要肝功能正常,就不必使用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更不需要尝试那些尚未成熟、缺乏科学依据的转阴治疗方法。
对于“小三阳”与“大三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种更轻或更严重。真正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具体情况和肝功能状况。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