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不支持大学生创业?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下,李波,一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曾在重庆创办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他的创业之路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最终在多重压力下黯然落幕。这是许多大学生创业故事的缩影,其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的艰辛与困境。
如今,大学生创业失败的经历似乎成为一种常态。据人民网报道,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数字也仅仅略高于平均水平。如此低的成功率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李波的创业旅程充满了波折。起初,他对机构运行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使得首批学员数就达到了30多人。创业最艰难的部分并非起步,而是如何维持和发展。由于对运营成本估计不足,资金难以周转,再加上对政策的不了解,导致创业合伙人纷纷离开。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李波认为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和宣传。他建议国家在创业培训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尤其是在高校设立创业课程。
专家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是其中之一,他们缺乏充分的社会训练就匆忙上阵创业。现行教育体制不能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也是一大瓶颈。对此,专家建议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他们通过创业收获的实践经验与人脉资源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位创业成功的例子是戴璞,他选择了建筑学领域进行创业。通过与同行建立紧密关系,他获得了不少项目招标的消息。他认为创业不仅增长了社会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人脉关系网。这种意识是通过创业获得的宝贵财富。创业经历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助于提升职业能力、开阔视野和提高管理能力等。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贺新翔也经历了创业的艰辛过程,但他最终实现了上百万元的年营业额。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创业之路虽然曲折但并非不可能成功。
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经历并非都是坏事。正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揭示的,很多人认为这种经历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勇敢尝试创业道路,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对于贺新翔而言,创业的历程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单纯的金钱和利益,而是那些融入他血液中的品质:自信、诚实与责任感。这些品质是在不断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磨练出来的。
谭兰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对创业成功的评价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指出,如果我们过于急功近利,仅仅以一两年的成败作为创业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的确会有很多大学生创业显得“成功率过低”。真正创业成功的人,背后往往伴随着多次的失败经历。对刚刚涉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初期的失败只是他们积累经验、成长的过程,绝不会是最终的结局。
廖成林也呼吁给大学生创业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我们仅仅把大学生创业看作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行为,那么这可能会让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山大而退缩。如果我们能够将大学生创业视为教育的延伸,鼓励并允许他们大胆尝试,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益处将会远大于可能的弊端。只要整个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社会将会涌现出一大批由创业成长起来的精英群体。他们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次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尽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尽如人意,但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仍然很高。有67.9%的人表示支持大学生创业,其中更有31.5%的人持非常支持的态度。仅有8.9%的人表示不支持大学生创业。这足以证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期待与鼓励。实习编辑卢晓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