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里的道德观是怎样的?
尽管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打人、说谎和偷窃等行为的错误性,在特定的情境和冲动之下,他们仍可能无法抵制这些行为的诱惑。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正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我们以婷婷的故事为例。
四岁的婷婷在一个家庭聚会中,面对一块诱人的生日蛋糕,发生了让她妈妈意外的事情。当妈妈询问蛋糕上的一块奶油不见了时,婷婷选择了用家中的小猫作为替罪羊。一小时后,她向母亲坦诚了真相,承认是自己偷吃了蛋糕。这让母亲感到困惑,为何孩子会违背她的教诲而说谎。
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中并不罕见。三至四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灵像是一个天使与恶魔的战场,一方面他们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认为善良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他们在游戏中可能会耍赖,顺手拿走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或者伤害朋友。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和行为的认知尚未完全成熟。
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醒和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对错误行为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权威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教诲,并不是仅因为父母是权威,而是因为孩子爱父母,并希望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孩子的道德观念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评判是非的标准有时与成年人完全不同。例如,他们更注重结果而非动机,他们认为只要是他们想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常常忘记规则,只希望能赢,因为他们认为为了赢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同样,孩子们可能会认为他们心中的想法就是真实的,所以即使他们想要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走。
当孩子们违反了某些准则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说谎来逃避责任。一项研究发现,三岁的孩子中有80%会在被要求不要触碰玩具时违反规定,然后否认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不良行为被父母发现。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性,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导和提醒,帮助他们在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善良和正直的行为是我们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的指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有时候,挫败感可能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滋生,从而成为他们不良行为的幕后推手。当孩子们遭遇挫败时,他们往往无法坚守规则与准则,甚至会忘记自己所知的对错。内心的冲动让他们难以抵抗,从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想象一下,当孩子在晚饭前无法抵挡薯片的诱惑,或者因嫉妒朋友的新玩具而心生不满,甚至当失败引发他们的愤怒时,他们在行为前可能已经无法理智思考,所有的道德准则仿佛瞬间消失。唯有在事后回顾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指导方法无疑是帮助孩子建立道德观念的关键。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孩子日后是否还会重蹈覆辙。父母应当重申行为准则,明确告知孩子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孩子踢人了,父母应该严肃地告诉他们:“踢人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可能会伤害到你的朋友,并且是非常疼痛的。”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通过唤起孩子的公平意识和同情心来教育他们。如果孩子抢走了小朋友的小卡车,父母可以告诉他们:“你的朋友现在非常伤心,因为他本该玩的时间却被你抢走了。”这样的说法能够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如果父母能在事前提醒孩子注意哪些行为是不当的,那么孩子更容易遵守。例如,在优雅的餐厅用餐前,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室内应保持低声交谈,这样既能避免打扰他人,也能让自己更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当孩子犯错时,一个简单的提醒就能让他们及时改正。
当孩子做好事时,父母也不应忘记表扬他们。当孩子表现友善、正直或乐于分享时,父母应及时指出并夸奖。如果孩子犯错后勇于承认,父母应先感谢他们的诚实,然后再解释为何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时刻进行身教,不要放过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机会。当孩子看到你在超市退还多收的零钱时,他们的记忆会深刻。孩子更注重父母所做的,而不是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也许有一天,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能够提醒你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了。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