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解惑篇之带宝宝看中医
关于宝宝常见中医名词的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面对宝宝出现的各种状况,常常会感到手忙脚乱。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些与宝宝息息相关的中医名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宝宝的健康问题。
什么是“食积”呢?简单来说,就是宝宝饮食过量导致的脾胃功能受损,食物停滞不消化。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肚热等症状。如果宝宝长时间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厌食也是常见的脾症之一,表现为长时间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等。脾胃不和则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欲不振、食少而无味等症状。
接下来是“惊风”,这是一种以猝然昏厥及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症。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慢惊风则多为久病而来。盗汗是指睡眠中出汗,自汗则是白天不剧烈运动导致的出汗。这些都是身体阴阳失衡的表现。
还有“完谷不化”,这是内脏虚寒所致,俗称“整吃整拉”,食物完全不消化就排泄出去了。症状包括大便清冷而稀、水谷分离等。气虚和阴虚也是常见的中医名词。气虚是指气的虚损,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阴虚则是指人体阴精不足,导致阴阳失衡。
除了以上名词,还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是外感风寒导致,症状包括头痛身痛、怕寒怕风等;风热感冒则是外感风热导致,症状包括头胀痛、咽喉红肿等。还有往来寒热、潮热等症状。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表现为有声无痰或有痰有声的咳嗽。
在面对这些与宝宝健康息息相关的中医名词时,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只要平时多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合理饮食,注意调养,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宝宝出现不适,还是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希望大家能对宝宝的健康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阴虚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病证之一,尤其在各种感染性疾病后期,这一症状更为常见,尤其是宝宝发热之后。其症状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伴随舌质嫩红少苔、大便燥结以及小便黄短等。
阳虚则是另一种儿科常见病证,表现为阳气不足或机能衰退。阳虚的症状与阴虚恰恰相反,表现为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大便稀溏以及舌质淡嫩等。
虚火则是由阴虚导致的火升病理现象。其症状包括两颧部潮红、低热、心烦失眠、盗汗、尿黄赤量少、口唇干燥、嗓子干等。
儿科疾病中还包括里急后重、湿痰、中满和气逆等。里急后重是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时的不畅与下坠感。湿痰则是由于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引起的痰证,症状为白色稀水样痰,容易咳嗽出来,同时伴随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状。中满则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引起的肚子胀闷、胀痛等症状。气逆则指脏腑之气上逆,表现为打嗝嗳气、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特点在于个性化治疗。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擅长通过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以及现代化的化验检查来准确诊断病症,并对症下药。许多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哮喘等,中医治疗效果较好。
在带宝宝看中医前,家长需要注意宝宝的饮食。不宜食用乳白色食品如牛奶、豆浆等,以及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花生、瓜子、核桃等,这些食物可能使舌苔白腻,造成医生误诊。同样,不宜食用深颜色食品如橄榄、乌梅等,它们可能使舌苔变黑。
喂宝宝中药时,家长要耐心细心,防止宝宝因哭闹导致药液吸入气管。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喂药方式,或者在药汁中适当加入冰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喂药时间应在两餐之间,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在喂药时,可以将药倒在舌后半部,因为味蕾都在舌前半部,这样宝宝就不会感到药味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