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分类及中医药治疗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酒作为社交媒介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适量饮酒并无大碍,但如今饮酒成风,嗜酒现象普遍,这也导致了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病因。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称为乙醇,肝脏是代谢酒精的唯一器官。饮酒后,酒精会被吸收进入肝脏,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后转化为乙醛。乙醛相较于乙醇本身,对肝脏的毒性更大,过量蓄积能损害肝细胞,引发一系列反应,包括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等,最终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产生。
对于已患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过量饮酒更是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酒精性肝病主要分为三类: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针对这些病症,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轻症酒精性肝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能及时自行戒酒,或通过针灸、耳针、服用解酒护肝中药如葛花、葛根等,病变可以完全恢复。但如继续嗜酒,病情将会恶化。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肥胖、全身倦怠、易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治疗除及时戒酒外,还常使用白术、茯苓等中药,以健脾化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消除脂肪,降低血脂,使脂肪肝得以逆转。
酒精性肝炎则因近期大量饮酒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甚至可能出现发热及黄疸。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以及对酒精性肝硬化进行治疗。戒酒是首要方法,其疗效与肝病的严重度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如柴胡、黄芩等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退黄的功效,结合西医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秋水仙碱、丙基硫氧嘧啶等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等有一定疗效。
面对日益严重的酒精性问题,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适量饮酒,保护肝脏健康。对于已经出现的酒精性肝病,及时戒酒并采取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