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日益优越,但这也导致他们在面对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困难或压力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有些孩子因为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等而离家出走,甚至采取极端行为。这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担忧,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过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实际上,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以及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过去,我们曾单纯地把心理承受能力视为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应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比如做做家务,关心父母的健康等。
不少家长担心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学习,尤其是在关键的考试阶段。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疲劳,影响学习效率。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务活动,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身心素质。
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给孩子一个实践的机会;当家长出差时,不要为孩子准备一切生活物资,只需把家门钥匙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遇到下雨天,如果孩子忘了带雨具,家长可以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适应生活的挑战,逐渐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你不给孩子机会,他就永远无法成长。
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引导,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适应挑战,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