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真实?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真实》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文章引用了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数据,以中日韩美四国的高中生为对象,深入了中日教育差异。
在课堂上打盹这一问题上,日本高中生的比例高达45%,而中国高中生仅有4.7%。这一数据似乎令人惊讶,却也引发了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实际上,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打盹的现象可能远比数据显示的更为普遍。
在回答调查问题时,中国孩子往往倾向于选择模范解答,无论事实如何。而日本孩子则更倾向于如实回答。这种倾向背后,反映了两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差异。
日本的父母注重从小教育孩子诚实。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会向他们灌输诚实第一的观念。而在中国,许多父母更倾向于为孩子维系一个完美的世界印象。美少女作家蒋方舟曾指出,撒谎似乎成了中国父母的一种“天职”,为了粉饰世界,为孩子营造一个无菌环境。
日本孩子如果表示想开面包店,父母会鼓励和支持他们。而在中国,孩子若有平凡的梦想,可能会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在成长过程中,中国孩子心底深处可能会形成对模范解答的依赖。
战略家Skipper John对此评论道:中日孩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他在个人经历中感受到,中国孩子在面对睡眠诱惑时的抵抗力可能较低,但这也反映出两国教育方法的差异。
尽管Skipper John是日本人,但他并未深刻接受过要诚实的教育,而是被教育过“言行一致”等理念。他认为,这可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为培养均一的劳动力而采取的策略。无论如何,日本的做法是尽量缩小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相反,他在与中国年轻人共事时,发现他们展现出各种有个性的反应。身边常有模范解答出现,这在他看来是中国的生存智慧。比如,在中国,“过日子”的定义很广,包含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在日本看来可能很低,但中国人仍怀抱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去挑战。
在中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很大”这样的考虑确实存在。在日本人看来,这可能意味着明明做不到却要说做得到;而在中国人看来,则是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力。承认在课堂上打盹与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将来。重要的是年轻人如何认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如何通过努力去为社会作贡献并跨越这个鸿沟。
(实习编辑: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