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工作狂?
当纽约时报为美国心理学家Wayne Oates刊登讣告时,特别提及了他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点是:他一生笔耕不辍,共出版了57本书;更重要的是,他首创了“工作狂”这一概念。在1968年的一篇佳作中,Oates首次提出了这个后来广为人知的词汇。他坦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如同一种瘾,就像对物质的依赖一样,是一种病态的沉迷。他甚至坦言,在当时的社会中,工作狂相较于那些整日饮酒的人,更受尊重。因为这种狂热的工作态度被视为一种性格特质,甚至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品质这一点,甚至会被记录在讣告之中。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工作狂呢?虽然至今没有医学上的明确定义,但心理学家们正在努力将工作狂与那些简单尽职尽责的人区分开来。1992年的一篇研究指出,工作狂不仅在工作上毫无节制,而且他们即使工作也感受不到快乐。的诊断测试也在寻找那些在工作中无节制,一旦停止工作就感到痛苦的人,他们就像那些对和毒品上瘾的人一样。
尽管对工作狂的界定有些模糊,但许多研究都在试图理解其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发现它与睡眠问题、体重增加、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作狂的伴侣和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例如,一项针对大学家庭的研究发现,工作狂子女的抑郁程度比嗜酒子女的抑郁程度高出72%,并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名为“家长化”的行为。“家长化”是家庭咨询中的术语,指的是子女为满足家长的情感需求和追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至于工作狂的人数比例,最近的估计显示,美国有10%的成年人符合工作狂的定义,而在律师、医师、心理学家等职业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3%。不论是否真正符合工作狂的特征,很多人都喜欢自称是工作狂。在加拿大的综合社会调查中,有27%的人自称是工作狂,其中年收入超过8万加元的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8%。甚至在无收入的人群中,也有22%的人认为自己有工作狂的倾向,这些人主要是家庭主妇和学生。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特点。心理学家Bryan Robinson认为,工作上瘾可能是最体面的心理问题。在某些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受教育水平高和富有的人比低收入者更有可能推迟退休,这也许是工作狂的一个标志。在日本,长时间工作已经成为常态,甚至“过劳死”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词汇,形容因过度工作导致的死亡。而在日本的法庭中,过劳死已成为过失致死诉讼的主要原因。这种社会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赋予了新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