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六项检查不可少
颈动脉狭窄:血液流向大脑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领域里,颈动脉狭窄如同一道静默的,悄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它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大脑和头部其他重要部位的主要通道颈动脉发生狭窄的症状。这种狭窄大多由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引起,这些斑块逐渐侵蚀着颈动脉的管腔,使其变得越来越狭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9%,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狭窄病变甚至可能发展为完全闭塞性病变,严重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好消息是,颈动脉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控制或外科手术进行有效治疗。
那么,如何精确诊断颈动脉狭窄呢?医学界已经发展出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诊断这一疾病的“六大法宝”:
1. 多普勒超声检查:这是目前首选的创伤性颈动脉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显示颈动脉的解剖图像,进行斑块形态学检查,还可以显示动脉内的血流量、流速和血流方向。这种检查的准确性高达95%以上,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但这一方法无法检查颅内颈内动脉的病变,同时检查结果也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
2.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和结构。MRA可以准确地显示血栓斑块以及颅内动脉的情况,对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极为有帮助。但其缺点是缓慢的血流或复杂的血流可能会造成信号缺失,夸大狭窄度。
3. CT血管造影(CTA):这是在螺旋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损伤性血管造影技术。CTA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段之一。这一技术尚需进一步积累经验加以完善。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尽管非性影像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但DSA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它能详细地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最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尽管DSA是创伤性检查手段,且费用较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并发症包括栓塞、斑块的脱落、脑血管痉挛和造影剂过敏等。
这些检查手段如同医生手中的明灯,帮助我们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真实情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在选择检查手段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法。让我们依靠科学的力量,战胜这一心血管疾病,守护我们的健康。关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问题
肾功能损害、血管损伤及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等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一些并发症,它们都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及时处理。
颈动脉狭窄度的测定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尽管超声、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等无创性检查手段日益普及,但动脉造影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如何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呢?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标准(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标准(ECST)。其中,NASCET狭窄度计算公式为:(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内径)×100%;而ECST狭窄度计算公式为:(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颈内动脉膨大处模拟内径)×100%。依据这些测量,颈动脉狭窄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完全闭塞四级。这一评估不仅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还为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颈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紧密相关,如年龄、性别、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这些同样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在高危人群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尤其是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的心脏病患者,以及体检中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者,都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
诊断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首先会考虑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如果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男性,具有长期吸烟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者体检时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这些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无创性辅助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识别、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了解这些相关信息,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