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为主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防治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神经外科中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尤其在颅脑外伤后。据统计,其发生率高达16%至56%。这一病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在颅脑外伤或手术后2至3天,SCVS可能会出现,7至10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缓解。也有少数病例可能在两周后发生,或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SCVS的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长时间浸泡在积血中有关。积血中的血细胞溶解后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如氧合血红蛋白、5-HT、花生四烯酸和内皮素等,这些物质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导致血管壁平滑肌持续收缩。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包括: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或局灶性体征加重;颅脑CT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超过正常范围;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
目前,SCVS的治疗尚无一致的原则。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3H”治疗,即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疗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加脑灌注压、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脑供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也有可能加重脑水肿和增高颅内压。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也被广泛应用于SCVS的治疗。它能有效抑制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库中钙离子的释放,从而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防止血管收缩。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治疗SCVS的重要措施之一。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手段如腰池持续引流、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碱等。腰池持续引流能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促进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通畅。而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碱主要适用于单血管区域性的脑血管痉挛。这种治疗方法有创伤、操作复杂且效果不确定,因此较难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
在颅脑外伤的病例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出现往往与死亡率和致残率紧密相关,预后情况不容乐观。临床治疗上必须高度重视。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治疗措施。
我们进行了一般治疗,包括常规输液、脱水剂的应用以及被称为“3H”治疗的策略。“3H”指的是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容量(Hypervolemia)和血液稀释(Hemodilution)。我们通过使用血浆或706代血浆进行扩容,增加输液量,使中心静脉压达到10mmH2O,同时提高红细胞比积至约40%。我们还会应用药物将血压提升20至40mmHg。
接着,所有病例都会应用钙通道阻滞药尼莫地平针进行微泵静推。我们短期足量使用甲基强的松龙这种皮质类固醇激素。我们还会采取腰池持续引流,并通过股动脉插管动脉内直接灌注碱。
我们还借助了图片说明和图解来辅助理解和展示治疗方法的效果。例如,通过前后位和侧位的血管造影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管痉挛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在接受治疗后迅速好转。
针对颅脑外伤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我们也有严格的标准和方法。我们首选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影像技术如CT、MRI等来确定脑血管痉挛的直径。对于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我们还会根据Fisher标准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颅脑外伤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和致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