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在标准线下就安全?高血压诊断用药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经济繁荣的也面临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尤其在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已达惊人的高度。《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全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高达2.9亿,相当于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名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患者高达2.7亿。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超过200万。
根据2009年至2010年间,对我国13个省份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已经由2002年的30.2%提高至42.6%,尽管有所提高,但仍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对于高血压仍然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严重影响了血压的有效控制,并加速了高血压患者的器官损伤。针对这些常见的误区,我们咨询了心血管内科的许顶立主任。
误区一:很多人误以为高血压就是超过140、90这两个数值。实际上,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测量方式密切相关。诊所血压、动态血压以及自测血压有着不同的标准。许主任强调,临床上的高血压标准并非简单的超过或不超过某个数值,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误区二:有些人认为只要不高于血压标准就没有危害。许主任指出,血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即使低于高血压的标准,也可能存在危害。特别是当血压处于临界水平时,可能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如综合征、家族遗传、血脂高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即使血压未超过标准,也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许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血压长期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就可以自行停药。许主任强调,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未经医生确诊自行服药或停药是非常不可取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持续用药以保持血压稳定。许多降压药是长效药,停药后的前几天可能仍然有效,但超过药物的半衰期后,血压会再次上升。低于医生要求的剂量或自行隔天服药都可能使血压波动更严重,更容易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并科学对待。只有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健康而努力!高血压用药的两大误区及专家解读许顶立教授观点
在高血压治疗中,患者常因药物副作用及药物选择陷入误区。本文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顶立教授为我们解读其中的两大误区。
误区四:降压药副作用强,血压降下去了就把药减半
许多高血压患者在血压降至正常后,误以为可以随意减少药量。许教授指出,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存在副作用,但相对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来说,降压药的副作用是可以暂时忽略的。在血压达标的情况下,医生们都希望患者能用最少的药、最小的剂量来维持治疗。若患者的血压长期稳定,确实可以考虑减药。但这一操作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决断。
通常的做法是先由一片减到半片,如持续服用半片仍能保持血压正常,方可再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减药方法不适用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若将所有药物一次性减半,可能导致血压的大幅波动。最好从其中一种药物开始逐渐减量。
误区五:贵的降压药一定好,别人用着好的一定好
许多患者和家属在选择降压药时,往往认为贵的药一定是最好的,或者别人用着好的药自己也一定适用。许教授明确表示,降压药的选择并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准。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所需的降压药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利尿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之一,但不适用于低钾型高血压患者。目前正规医院使用的降压药多数推荐长效药,其降压效果更为平稳,有助于防止心血管事件。但真正判断一种降压药的好坏,还需看患者的实际使用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问题,超过90%的患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目前尚未有真正能根治此病的方法,患者需持续用药以维持血压稳定。许教授提醒广大网友,坚持服药、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高血压患者的必备之道。
许顶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专长于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他对心血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有较高的救治能力。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面临高血压问题,不妨向许教授寻求专业建议。请记住阳痿网专稿的转载要求,并与湘120网进行媒体合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