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治疗的经验之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临床常见疾病,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其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更甚)、烧心、食欲不振、嗳气等,这些症状并无特异性,真正确诊仍依赖胃粘膜活检。
在西医领域,目前主要采取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则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变可归纳为正气虚弱,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基本类型,这些病变常常互相交错,呈现出气阳虚、气阴虚、阴阳两虚等复杂状况。另一方面,本病也存在湿浊、宿食、瘀血、火热、水饮、气滞等邪气因素。
针对这些基本病变,治疗时需抓住两个关键:一是阻止胃粘膜腺体的进一步萎缩,二是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本性的治疗。
如何实施这两个关键治疗?要抑制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以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应用祛湿、清热、化瘀、散水、行气、消食的方法。在应用药物时,必须根据脉象、面色、舌色等四诊结果进行综合辨证,准确选择药物。例如,对于面无热色、面色萎黄、舌色淡、脉软、细、弱等征象,高度提示要注重补益。
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是治本之法。这需要使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地黄等。这些药物具有非特异性的促组织再生作用,对机体所有组织细胞都有促生长、促再生的活性。
除了以上根本性治疗,针对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也很重要。例如,疼痛可以选择金铃子散、良附丸等;痞满则可以选择木香、砂仁等药物;对于反酸、烧心,可以选择煅瓦愣子、乌贼骨等;对于食欲不振,可以选择丁香、三棱等药物。适当的对症治疗对于治本大有帮助。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只是补充方法或替代方法,而应该作为主要的手段。因为无论是改善症状还是纠正病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都是肯定的和显著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辨证施治和对症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几点关于治疗的深入体会
在医治此病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坚持这一原则并非出于对中医的执着,而是对患者健康的深沉责任。
人们普遍认为此病症多表现为阴虚,需要滋阴并避免温燥。我的观察发现,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在实践中,我发现阴虚者有之,气虚者更为常见,阳虚中寒者亦不在少数。对于属于胃家虚寒的病例,我常采用理中汤为基本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调整药物,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若忽视四诊八纲,试图用单一的方剂治疗所有病例,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那么治疗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非在于中医或者药物本身,而在于医生自身的执着和有限的认知。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在此,我还想强调一点,治疗此病症时,我们应遵循用药简洁、平和的原则,避免对患者已经受损的胃粘膜和腺体造成进一步伤害。炎症已经使胃粘膜受损,腺体萎缩,我们在治疗时必须要慎重选择药物,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身体。
治疗此病症需要我们坚持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注重保护患者身体,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