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且易发的传染病,特别是在夏秋季节,五岁以下的儿童是其主要的侵扰对象,让许多妈妈倍感忧虑。
对于手足口病,我们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是否患过手足口病后就不会再得?又该如何应对?手足口病究竟有多严重?孕妇是否也会受到其侵扰?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寻找答案。
关于复发问题: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疾病,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可能感染。虽然人体在感染一种病毒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我们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即使曾经患过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和疫苗,预防是关键。
应对建议:
1. 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宝宝应及时隔离,对其接触过的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宝宝的房间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2. 口腔护理: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避免疼痛。可使用维生素B2或其他药物来辅助护理。
3. 饮食营养:患病期间要注意补充水和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4.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宝宝,要及时清理大小便。手足部出现疱疹的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涂抹。体温过高的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处理。大多数患儿一周左右可恢复健康。但也有些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极少数甚至可能致命。家长们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另外孕妇也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这主要是因为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孕妇。因此孕妇在接触孩子的生活用品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时都有可能感染上手足口病病毒。因此孕妇在生活中也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手足口病病毒从而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总之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避免与患病的孩子接触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孕妇手足口病识别与防治五大误区解析
随着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到来,孕妇作为特殊群体,需要更加警惕这一疾病。识别手足口病,首先要观察孕妇是否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接着检查口腔内是否有灰白色绿豆大的疱疹,手、足部位是否发生疱疹并且周围有红晕围绕。若病情严重,可能引发心肌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治,人们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澄清:
误区一:只有儿童才会得手足口病,成人不会感染。
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虽然临床上发现的手足口病患者以幼儿为主,但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特别是成人,虽然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几率较小,但仍有感染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成人感染者多为隐性感染,即感染后既不发病,也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能传播病毒。
误区二:手足口病只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事实上,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在空气中传播,因此患者说话或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也是危险的传染源。预防手足口病,除了加强手、口的清洁卫生,还需注意避免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空气不畅的场所应戴上口罩。
误区三: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因此不宜频繁地通风透气。
通风透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及预防手足口病。有人认为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而拒绝开窗,这是错误的。门窗紧闭反而为病菌提供了滋生环境,增大感染风险。应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既能杀死病菌又能保证氧气供应。
误区四: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
在当前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使用酒精、来苏水等作为消毒剂。这些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家庭可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衣物、被褥可清洗或晾晒消毒,也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误区五:手足口病非常可怕,儿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虽然手足口病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担忧,但家长不必过分恐慌。手足口病多以轻型病例为主,只要及时治疗,患儿多在一周内便可痊愈。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科学预防和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