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染性病!女性游泳当心“泳病”缠身
日前,关于游泳引发妇科病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患病群体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女童。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引发了微博上的热议。
博主“田喜兵”气愤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曾因游泳后感染病菌。众多网友纷纷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泳池的水质管理和消毒流程。博主“爱华”揭露,她所在城市的游泳池大多被私人承包,池水更换不勤,消毒不严,让寻找干净泳池变得困难。公共游泳池中可能含有各种病菌,通过口腔、消化道等渠道传播,引发的疾病轻则表现为牙龈红肿,重则可能由性病病毒引发。
随着夏季的到来,游泳成为许多人享受清凉的方式,但泳池中的“泳病”也让人们忧心忡忡。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急性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徐潜提醒广大游泳爱好者,“病”在每年的6月至8月感染率居高不下,这段时间的感染率是1月份的两倍。未经充分消毒的游泳池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游泳时建议佩戴泳镜,下水前后点眼药水预防。当眼部出现痒感、异物感或灼热感时,应及时就医。
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徐金华指出,患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这些疾病一旦感染,不仅难以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烦恼。游泳时要自备泳衣、泳帽等用品,避免与他人共用或交换使用。游泳时间一般不宜超过两小时,游泳后要及时淋浴,把身上的细菌和氯洗掉,保持身体清洁。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叶研教授表示,游泳时难免吞进少量池水,尤其是初学者和儿童。当池水中致病菌数量较多时,吞入池水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游泳后要及时清理口鼻,避免立即进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除了上述疾病,妇科病和性传播疾病也与游泳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凌宏忠认为,公共设施如更衣室、凳子、毛巾等反而更容易成为各种性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游泳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不干净的毛巾等用品。
对于如何选择游泳场馆,专家建议要注意观察场馆的卫生状况、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体检是否严格以及是否有告示标识等。在享受游泳带来的清凉和快乐的我们也要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希望每位游泳爱好者都能重视起来,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游泳环境。在进行游泳活动前,我们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通过“一看二闻”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让我们的游泳体验更加安心舒适。
“看”是一个直观而重要的步骤。我们要仔细观察池水的清澈度与透明度,留意水面是否存在着漂浮的灰尘和杂物。一个优质的水质,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无杂物漂浮。我们还可以站在游泳池的侧面,眼睛穿过水面,观察第四、五泳道线。如果水质不佳,这些泳道线可能会被水下的杂质所遮挡,使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
接下来是“闻”。这个步骤需要我们靠近池水,仔细嗅闻池水是否有漂白粉的味道。漂白粉是用于游泳池水质消毒的常见物质。如果池水散发出较重的刺鼻味道,这可能意味着消物的用量过量。过量的漂白粉不仅可能刺激我们的鼻黏膜,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这样的“一看二闻”,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游泳池的水质状况。如果池水清澈透明,没有刺鼻的漂白粉味道,那么我们可以放心地享受游泳的乐趣。反之,如果水质不佳,我们则应谨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作为游泳爱好者,我们应该关注游泳池的水质状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安全。通过简单的“一看二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水质情况,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让我们共同关注游泳环境,享受健康快乐的游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