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遗症的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身体的健康信号,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过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人来说,了解术后的护理和可能出现的后遗症至关重要。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关于脑动脉瘤的知识。
目录导航
脑动脉瘤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遗症的护理:守护健康,预防并发症
脑动脉瘤的治愈率:希望与现实的交汇
脑动脉瘤的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脑动脉瘤患者的饮食调理:营养与康复的桥梁
一、脑动脉瘤的分类
脑动脉瘤并非单一病种,它有多种类型。假性动脉瘤,因头外伤后形成,瘤壁脆弱;炎性动脉瘤则由细菌性心内膜炎引发。囊状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分叉处,像一个凸起的口袋。梭状动脉瘤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患者中常见。夹层动脉瘤则是血液进入动脉中层造成。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特征和诱发因素。
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遗症的护理
术后护理对于脑动脉瘤患者至关重要。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和再出血的体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避免情绪激动等诱因,防止破裂出血。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低钠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因便秘而增加颅内压。
三、脑动脉瘤的治愈率
近年来,脑动脉瘤的治愈率有所提高。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是关键。早期手术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预防术后后遗症。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新药物和技术的研发也在为提升治愈率做出贡献。但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愈率仍受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北美多个医疗中心对772例患者的早、晚期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手术刀起落之间,早期手术(0-3天)与晚期手术(11-32天)的术后恢复情况成为关注的焦点。经过长达半年的观察,结果令人瞩目: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显著优于晚期手术的患者。
对于那些未及时进行手术处理的动脉瘤患者,其面临的再出血死亡率高达70-90%,并且这一风险主要发生在首次出血后的24-48小时。令人痛心的是,其中20-30%的患者因为两周内的手术延误而再次遭受出血的厄运。
在探讨手术的风险时,我们发现,尽管在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0-1天内手术,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较高的脑张力,但在10天后,这一比例降至仅20%。这并未导致因脑挫伤引发的术后并发症的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在出血后的两周内高达70-90%,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数据。幸运的是,从1960年的40%降至近年来的8%,得益于早期手术清除SAH的积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已有五十余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成功完成3246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脑动脉瘤的症状。在破裂前,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90%)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的表现,这些症状和体征大致可以分为先兆症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脑动脉瘤的症状与饮食调理
尽管脑动脉瘤是个严重的疾病,但在一些患者身上,其表现可能并不明显。个别病例可能会经历短暂性脑缺血,而少数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可能会出现急性精神障碍,如急性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等。这些症状的表现,提醒我们脑动脉瘤的潜在风险。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的危险性,Hunt及Hess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五级:
一级: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可能伴有脑神经麻痹。
三级:嗜睡,意识模糊,或有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四级:进入木僵状态,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出现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五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生命垂危。
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来说,饮食调理同样重要。以下是几种推荐的食疗方案:
1. 对于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下降、倦怠乏力的患者,可选用党参、白术等药材与糯米、红枣等食材煮粥,以补气养血。
2. 放化疗后或晚期肿瘤贫血、白细胞下降的患者,如有体虚、畏寒等症状,可选用龟肉、西洋参、鹿茸等食材炖汤,以温补阳虚。
3. 手术、放化疗后贫血或白细胞下降、气血两虚的患者,如有面色苍白、咽干口燥等症状,可选用母鸡与当归、白芍等药材炖汤,以滋补气血。
除了食疗方案,还有一些常见的抗癌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萝卜、大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这些食物对脑动脉瘤患者也有益。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