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 小心胆固醇补过头
冬令进补,是中国古老养生之道的体现。从立冬开始,众多百姓便遵循着“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养生理念,寻求各种进补方式。其中,食疗因其方便、安全且适合人群广泛,备受推崇。中医也认为,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消化功能增强,营养更易吸收,这是一年中最理想的“健康投资期”。面对各种美食诱惑,民众需警惕,避免走入进补误区。
众所周知,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佼佼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热能。在我国南方,人们喜爱鸡鸭鱼,炖汤滋补迎接寒冬。而在北方,人们则热衷于涮羊肉、牛肉、驴杂汤、羊杂汤等,既美味又驱寒。
动物性食物虽好却不易消化,过量食用会使胃肠道不堪重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动物性食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如动物内脏、脑、动物皮、蹄膀、蛋黄、蟹黄等,每100克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200毫克。健康成人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mg,而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摄入量应更低。
冬令食补时,需警惕胆固醇摄入过多。有意识地多吃一些能“对抗”胆固醇的食物尤为重要。例如,植物甾醇被誉为“胆固醇的天然克星”。它能在肠道中与胆固醇竞争,阻碍“坏”胆固醇的吸收,使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40%至60%。
人体无法自行生成植物甾醇,而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含量较高。其中,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含量约为每100克600至900毫克,尤其是毛玉米油,每100克含量高达952毫克。日常膳食中摄取的植物甾醇大约为300毫克,如果再补充一些植物油,如20至25克的植物甾醇玉米油,就能为胆固醇之战助力。
在进补过程中,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如动物油、内脏等。应选用低胆固醇的食物,如禽肉、乳品、鱼等,适量吃瘦肉,每天50至100克为宜。多食用富含纤维和植物甾醇的食物,如各类蔬菜、大豆制品、蘑菇等,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维护血管功能。
适当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的茶色素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也能降低胆固醇摄入,如炖、蒸、汆等,摒弃重油浓酱、爆炒煎炸的烹饪方法。
冬令进补虽好,但需明智选择补品,合理搭配饮食,真正实现健康进补。(实习编辑:万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