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不宜盲目贴“秋膘”
入秋之后,北方有传统的“贴秋膘”习俗。据说在清代,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通过悬秤称人,与立夏时的体重相比,以检验体重的增减。如果体重有所减轻,那就需要“补”了。这里的“膘”,指的是牲畜的肥肉,因此补膘就需要摄入肉类。
立秋之后,普通家庭通常会选择吃炖肉来补充身体。而生活更为讲究的人家,则会选择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炖鸡、炖鸭等更为丰富的食材。这一传统习俗源于过去百姓生活较为贫寒,难以经常吃到肉,而立秋后则是改善生活的好时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已经几乎天天都能吃到大鱼大肉,因此很多人已经属于超重或肥胖。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同时也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来说,盲目贴“秋膘”并不明智。相反,对于体重偏低的个体,可以适当进行补膘。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属于健康范围呢?我们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来评价。根据我国的标准,成年人健康体重的范围为18.5~23.9千克/米2。如果BMI在24.0~27.9千克/米2之间,那么体重就属于超重;如果BMI大于等于28千克/米2,则被视为肥胖;而如果小于18.5千克/米2,则被视为消瘦。
除了关注体重外,立秋后的饮食也需要注意。由于天气干燥,我们需要吃些薯类,如红薯、马铃薯等。用薯类适当替代精米白面,可以预防肥胖和多种慢性病。秋季的鱼肉尤为鲜美,且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有利于保持体重。我们也要少吃辛辣、煎炸的食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防“上火”。
虽然“贴秋膘”是一种传统习俗,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适量进行。立秋后的饮食也要注重健康平衡,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贴秋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