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美味面食的来历
烧饼面枣与古老面点工艺的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关于石子馍的文章,文中详细介绍了这种古老面点的制作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令人不禁好奇。而在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还有一种名为“烧饼面枣”的面点,其制作工艺更为复杂。
“烧饼面枣”是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形状为鸡蛋般大小的椭圆形,表面刻有如蜜枣般的纹路。韩奕在《易牙遗意》中详细描述了其制作方法。这种古老的点心,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倘若条件允许,若能将其重新挖掘生产出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烧饼面枣相比,春卷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面点。初春时节,江浙一带的城镇中常常能见到这种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春卷的焦黄外皮、鲜嫩的馅心以及诱人的香味,对食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关于春卷的形成时间,虽然笔者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答案,但在翻阅《易牙遗意》时,发现了卷煎饼的制法,估计至迟在元代,我国便已有多种馅心的春卷出现,只不过当时称之为“卷煎饼”罢了。用薄饼裹菜肴食用早在晋代就已出现,名为“春盘”。到了宋代,除了春饼外,还有更为精巧的菜品。可能是人们觉得用春饼夹菜肴食用比较麻烦,于是便发明了卷煎饼。
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馔的点心丹桂花糕。红艳欲滴的丹桂花与米舂粉结合,制作出清香满颊的糕点。我国食糕的历史颇为悠久,先秦时期便有类似的食品。后来,糕的品种越来越多,但以丹桂花作糕的却不多见,可能是丹桂花较少,一般地方无法制作。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点中的佳品。
古代还有一种冷面槐叶冷淘,是杜甫所赞美的一种面食。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的面条,煮熟后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而成。这种面的口感经齿冷于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槐叶冷淘,古代还有多种冷淘面的花色品种,如甘菊冷淘、鳜鱼冷淘等,都各有特色。
与古代的冷淘相比,如今的凉面在制作上似乎简单了许多。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凉面的制作上增加一些花样,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古老的点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传承古典的我们也可以尝试创新,让这些古老的美食焕发新的生机。烧饼面枣、春卷、丹桂花糕、槐叶冷淘等美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美食之韵:从冷淘到汤包,一场味蕾的盛宴
即便古老的“槐叶冷淘”、“甘菊冷淘”制作繁复,我们是否可以创新一道“菠菜冷淘”以满足味蕾的期待?鱼肉、虾肉浇头的冷淘,是否也能在巧手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随园食单点心单》,我们了解到“虾饼”并不仅仅是名字所呈现的一道菜,而是一种以虾肉和面制作的“烂面烧饼”。江苏民间有许多擅长制作这种烧饼的巧手人家,初春时节,扬州一带的豌豆苗烂面烧饼,更是成为了大众化的“高级”面点。
倘若追溯其历史,烂面烧饼的源头或许可至周代。在《礼记内则》中,有一种名为“糁”的点心,它是由牛、羊、猪肉丁和稻米粉拌和后油煎而成,与现今的烂面烧饼制法颇为相似。
再来看元代的“黄雀馒头法”,黄雀作为一种观赏性和美味并存的鸟类,其肉质细嫩、鲜美异常。用黄雀制作的“黄雀馒头”更是将面点与菜肴相结合,保留了黄雀的原汁原味,同时又赋予了馒头,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谈及现今逐渐普及的“汤包”,许多人对其制作过程仍存误解。实际上,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关于“灌汤肉包”的记载。汤包内藏热汤,制作时需注意防止烫手。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所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有了电冰箱的帮助,汤包可以一年四季制作,不再受季节的限制。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冷淘到汤包,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在品尝这些美食的也在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美食的和创新,让这场味蕾的盛宴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