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真的有利于健康吗
在现代社会,一日三餐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模式。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过午不食”的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看似有理的理论,是否真的有利于健康呢?《生命时报》记者就此向权威专家进行了求证。
据了解,“过午不食”的理念在佛教、道教中有所提及,并得到了部分古人的认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范志红指出,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现代人。现代人的寿命普遍较长,膳食营养的改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来说,简单模仿古人的饮食习惯,如省略晚餐,可能会导致身体逐渐衰弱。虽然一些人可能会发现体重有所减轻,但同时也会伴随精神萎靡、体能下降等不良影响。
针对网络上关于饥饿可以清理体内垃圾的说法,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指出,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细胞并没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细胞,反而可能受到损害。不吃晚饭还可能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足,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只有在饥饿状态下才能分泌大量消化液。马力平表示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实际上,进食才会刺激消化腺分泌大量消化液。消化科主治医师钟民也指出,不吃晚饭的话,胃酸会伤害胃黏膜,对养胃不利。
范志红表示,如果坚持所谓的过午不食,必须经过改良和调整,以确保健康。这包括保证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5点起床,进行健身和认真的早餐。中午正常吃午饭,并在下午5点前摄入适量的水果和酸奶。这样,到晚上9点前就不会感到饥饿。
虽然过午不食的理论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强调了现代晚餐中过多的热量摄入和不运动导致的脂肪堆积问题。范志红认为,拒绝晚餐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人们应该实现三餐的能量平衡,早餐占全天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各占30%~40%。通过科学搭配三餐,无需过分追求过午不食。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过午不食”的说法,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不必盲目模仿古人的饮食习惯,而是应该追求科学的饮食搭配,保持身体健康。(注: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如需更多信息,请咨询专业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