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可“完美主义”
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在最近的中福会少年宫少儿教育论坛上指出,生活中的细节就像一个个传声筒,传递着孩子们的声音,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论坛上,被誉为“知心姐姐”的教育专家卢勤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她讲述了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在观看孩子篮球赛时的不同反应。中国孩子投进9个球,妈妈却因一个未进而责备;而美国孩子仅投进一个,其母却给予鼓励。这看似简单的对比,却揭示了家长“完美主义”教育思想的弊端。这种追求完美的教育理念,实际上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困惑。
卢勤还提到,如今的孩子虽然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裕,但他们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家长们的高期望和“完美主义”心态,往往让孩子感到无望和无措。她透露,自己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上千条家长求助短信,其中大多为孩子的学业压力所困扰。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无法达到家长的高期望而选择放弃高考,走向极端。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家长常常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刻板。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口才和艺术特长等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这种过分强调学业和功利的教育理念,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生活、运动等其他方面的忽视。孙抱弘强调,孩子的成长并非只靠书本和课堂,也需要运动和社交等多元体验。
论坛的专家建议,家长们不妨在教育孩子时多一些“自然主义”的态度,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秦文君作家也提到,生活中的细节如孩子衣服上的颜料、自然哼唱的歌曲等,都是了解孩子兴趣和天赋的窗口。家长应该通过鼓励而非苛责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为这是他们成长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爱和鼓励中健康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成人的标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自信地前行。(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