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高考“考试病”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的喜怒哀乐。面对考试的挑战,人们往往体验到欢喜、忧伤、不安、焦虑等复杂情绪,甚至可能引发悲观情绪,影响生活的方向。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考试,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看作心理课堂的现场,在这里开发知识与智慧,规划人生,提升自我素质。
从历史的角度看,原始的成人仪式就是最早的考试形式。这一仪式将人生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孩子们由此蜕变为成年人,代际关系随之改变,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对等。随着成人仪式的消失,考试继承了其主要特征,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书面考试,考试始终是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分水岭。
每个人在面对重要任务时都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成熟自我意识的体现。适度的紧张可以激发身体潜能,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遇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时感到兴奋和紧张是正常的。那些在重大考验面前保持冷静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持适度的警觉,合理分配时间,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潜能去实现目标。
考试中的消极意识可能会引发学习抑制,严重影响复习备考,甚至威胁考试成绩,同时也容易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必须进行认真的心理自我调节。
为了掌握自我情绪的调节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情感转移和替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做放松练习、看电视等,以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事情。
2. 及时宣泄情绪。我们可以向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心中的烦恼,寻求同情、开导和安慰。
3. 采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方式。当遇到失败或困难时,我们可以寻求一些合理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安慰自己。
我们还可以进行自信心的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指出其不现实性和不必要的部分,并明确未来应持有的态度。心灵的困扰需要心灵去解开,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考试仍将广泛存在,但人们会更多地思考如何更先进的训练方法,使知识和技能更加有效。这种被教育称为“隐计划”的方法将在考试制度与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只有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而非压力来源时,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走向成功。(实习编辑: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