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幼儿园恐惧?
每年三月,幼儿园新生入园的钟声都会响起。张芳,一位市民,在3月1日送她的2岁半儿子付磊磊(化名)进入了一家位于九眼桥的某厂职工幼儿园。令人震惊的是,仅仅九天后,孩子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张芳所说:“儿子变得像疯了一样,太可怕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
幼儿园里的乖宝宝,回家后却变成了小魔王。付磊磊是一个活泼的男孩,张芳认为他的适应能力应该比其他小朋友强。从第三天开始,磊磊在幼儿园的表现却让人意外。他不哭不闹,表现得非常乖,老师和家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但是回家后,他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喜怒无常,无缘无地挥动手臂打家人,甚至对喜欢的玩具和爱好都失去了兴趣。张芳开始意识到,这一切可能与幼儿园有关。
磊磊对幼儿园的反应越来越激烈。他说:“吃了牛奶,天亮了,你们就要送我去幼儿园。”这让张芳意识到,孩子对幼儿园的抗拒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每当提到“幼儿园”,他就会像精神分裂一样,大哭大闹,无论家人怎么哄他都没有用。
张芳对幼儿园的某些做法表示担忧。她描述,每次送孩子进教室后,老师都会立刻关门并拉上厚重的窗帘,让家长无法看到教室内的情形。这种不透光的环境和张芳所听闻的一些反馈让她担心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她决定暂时停止送磊磊去这家幼儿园。
问题并没有因为停止送园而得到解决。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自闭、无理取闹,对一切与“幼儿园”有关的事物都表现出过度的敏感和抗拒。张芳开始猜测,是不是幼儿园的老师用了某些方法吓唬甚至惩罚孩子?但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磊磊的表现似乎源于一种本能的生存保护意识。
与此另一位母亲杨女士也带着她的孩子来咨询。她的孩子在开始上幼儿园后的第四天开始,一上学就呕吐。无论是早上醒来还是午睡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杨女士担心孩子得了怪病,但医生却认为这可能与上幼儿园有关,建议她先带孩子看心理门诊。
孩子们在幼儿园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许多家长心中的谜团。张芳表示,她非常想解开这个谜团,但如果无法从幼儿园得到答案,她只能尽力在家帮助孩子弥补所受到的伤害。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希望所有的家长和幼儿园都能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杨女士的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呕吐症”,心理医生建议暂时让孩子在家观察。杨女士听从医生的建议,从3月16日开始,暂停了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在几天的居家观察期间,孩子的“呕吐症”竟然不治而愈了。这次经历让杨女士产生了许多疑问,于是她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解答,想要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初上幼儿园的这段“难关”。
对于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大人们的表现和情绪状态至关重要。这些孩子虽然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他们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家长们的脸色。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大人的喜、怒、哀、乐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在面对初入幼儿园的孩子时,家长们一定要保持平和的情绪和表情,避免让孩子感受到过多的焦虑和不安。
张芳认为她的孩子磊磊出现的反常情况是因为孩子胆小、怕生。凌海心理咨询中心的韵梅老师指出,对于5岁之前的孩子们,家长不应该轻易给他们“贴标签”或“下定义”。特别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们的一个小小举动,如不喜欢或冷漠的态度,都可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这些孩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将情绪压抑,回家后通过其他方式发泄。选择一所拥有高素质、懂儿童心理学的教师团队的幼儿园至关重要。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韵梅老师建议,母亲应该多抱抱孩子,给他们从母体带来的安全感。这种拥抱和安全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需求,是其他亲人无法替代的。母亲温暖的怀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初入幼儿园的适应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初入幼儿园这个特殊的阶段。家长们应该保持耐心和关爱,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的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