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慢性化是免疫力差的表现,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有哪些?
临床中,许多疾病与免疫功能的低落或紊乱密切相关。作为肝病科医生,观察患者与乙肝病毒的斗争,实则是一场人体免疫力与病毒的较量。许多患者乙肝病情转化为慢性,其背后的原因多与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力较弱有关。
当我们为何儿童感染乙肝后更容易慢性化时,会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健全,面对病毒时,机体无法有效地识别并清除病毒,从而导致病毒长期潜伏于体内。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免疫功能相对完善,感染乙肝后,免疫系统能迅速启动,识别并消灭病毒,许多人会自发地产生保护性抗体。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未曾接种疫苗的人,体检时却呈现出25或245阳性的状态。
对于许多慢性肝病患者,其病情的发展与免疫功能紧密相连。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常会运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调节免疫力的药物都有哪些?
临床上的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治疗因免疫功能低下和/或紊乱引发的疾病的药物。它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根据药物对机体免疫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和双向免疫调节剂。
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胸腺法新、胸腺五肽等,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增强免疫功能。胸腺肽是由胸腺组织分泌的一组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可辅助治疗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免疫抑制剂如托珠单抗等,则起到抑制免疫系统某环节的作用,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还包括激素、类激素样药物等。
双向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多靶点、多部位对免疫平衡的调节,以维持机体的自稳状态。
按照药物的来源,免疫调节剂可分为以下几种:
人和动物免疫系统的产物,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化学合成剂,如左旋咪唑、羟基嘌呤、维生素D、西咪替丁等;
生物制剂,部分由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提纯制成,或是针对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原的生物制剂;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细菌溶解产物等。
大量数据表明,许多中草药如西洋参、黄芪、白术、地黄等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剂、香菇菌多糖、黄芪颗粒等也在此列。
药物的应用必须遵医嘱,不应为了提升免疫力而随意购买服用。因为部分疾病与免疫功能亢进有关,在治疗时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我们必须明确,任何药物的摄入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