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风波 看客心理
尽管章子怡并未因出演《艺伎回忆录》而入围奥斯卡,这部影片却在国人心中掀起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口水战。这部由美国人导演、中国人担纲主演的电影,讲述了日本艺伎的故事,其引发的文化事件反映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事件回溯,早在2003年,好莱坞宣布将改编美国作家阿瑟高顿的同名畅销小说为电影《艺伎回忆录》。经过一年的艰难选角,导演最终选择了中国著名影星章子怡出演。网络上的争议自此拉开了序幕。
有网友质疑章子怡参与这部影片的动机,攻击她是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肉体”。随着影片的杀青日期临近,新的争议焦点出现了。一组号称《艺伎回忆录》的全裸激情剧照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虽然这组照片并未露点,但模糊的画面足以激起网友的愤怒。许多网友坚信这些照片中的女人是章子怡,指责其有辱国体。一些人甚至将章子怡称为“国耻级人物”,强烈要求开除她的国籍。
在日本,《艺伎回忆录》的首映礼上却得到了观众的赞许和认可。有日本观众表示,艺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因此无论由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演绎都无关紧要。某日本电影发行公司的负责人也高度评价了章子怡的表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上的口水战仍在持续不断。网友们对于一张照片所引发的争论热情不减,甚至产生了高涨的情绪。这三年里,《艺伎回忆录》的相关帖子一直都能在各大社区的首页上看到,点击率极高。究竟是什么原因激发了网民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认为,部分网民的愤怒可能与身体压抑有关。这些网民大多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他们的身体欲望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他们对情欲事件的敏感正是其身体欲望的曲折表达。他们选择了一种粗暴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即通过激烈的言语攻击对方。这种无法宣泄的欲望促使他们寻找一个公共猎物来发泄情绪,而章子怡正是这样一个目标。在整个事件中,她承受了无数网民的言语暴力。朱大可还提到了“看客心理”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行刑现场的围观群众常常会起哄、叫好,这种心理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延伸。某些网民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爱国者的荣光”,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事件的真相,只是想通过参与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部的教授刘金才也对此表示认同。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早就描述过这种现象:“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网络时代,“看客心理”借助网络的便利性和匿名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和发挥。“章子怡事件”之所以能在网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看客心理和对情欲的转移需求。在这个事件中章子怡作为一个公共猎物承受了来自网民的无情言语暴力攻击。在网络的世界里,犹如一片广袤的丛林,同样有着一群猎手在寻找他们的猎物。他们在虚拟空间中徘徊游荡,随时准备寻找目标,一旦找到,便立即发起攻击。而“看客”这一角色的产生,其背后隐藏着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心理逻辑。
所谓的“看客”,往往只需要付出极低的代价只需旁观、呐喊,便能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而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更是将这种心理逻辑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在这里,他们的身份可以隐藏,他们的言论可以伪装,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这就使得他们的“投入”降到了最低,而他们所获得的满足感却异常强烈。
对于愤青式的骂客来说,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他们隐藏了真实的自我,使用各种代码在网络世界中游走,身份神秘莫测。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诽谤和人身攻击的言论,而无需担心承担法律责任。他们的言语恶毒而凶狠,轻易就能将对方击垮。这种行为的道德成本,几乎可以说是零。
追究其文化根源,"大国文化沙文主义"仍然有一定市场。北京大学的刘金才教授指出,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早、文化先进,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导致一些人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文化优越意识”,认为其他亚洲国家的文明都是源于中国。
刘金才教授也强调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他以日本为例,指出日本人在接受中国文明的也按照自己的文化机制将其“内化”,并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进行了变异。艺伎文化就是日本本土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应该遵循与中国人相同的价值标准,但实际上两国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是反面角色,但在日本人看来,西门庆却是一个正面的典型。
这种文化差异的产生,部分源于中日文化中对于“性”的不同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往往与严格的道德观联系在一起,而在日本的民族文化中,性开放则是其特征之一。这种差异也成为中日文化冲突的一个要素。
网络世界中的“猎手”与“看客”,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与差异,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的话题。(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