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机会感染的临床表现-
机会性感染,一种由条件致病因素引发的疾病,常常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趁虚而入。尸检结果显示,约90%的人最终死于此类感染。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机会性感染的病原更是多达数十种,且常常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这些病原体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和细菌等。
让我们关注原虫类感染。卡氏囊虫是一种在肺部造穴打洞的小原虫,平时难以被察觉,甚至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它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当艾滋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功能时,卡氏肺囊虫便乘机入侵,大量繁殖,严重破坏患者的肺部。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见死因,约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会面临这种最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病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咳嗽等症状,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复发和病情的严重性都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艾滋病人还容易感染弓形体,引起脑病,其发生率较高。患者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异常、皮疹及发热等症状。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小原虫,人感染后会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腹泻,每日多次,量大至每日数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在病毒类感染中,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巨细胞病毒肺炎、视网膜炎、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单纯疱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染,感染后会引起皮肤粘膜损害,症状严重且病程长。EB病毒在艾滋病人中的感染率也很高,可导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症状。
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入侵,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控制机会性感染的关键。真菌世界:白色念珠菌与隐球菌的挑战
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一类微生物与我们共生,它们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引发疾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的真菌类,特别是白色念珠菌和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条件性致病菌的真相
白色念珠菌,这种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的微生物,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与我们和平共处,但一旦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它就有可能转化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口腔粘膜、皮肤以及齿龈、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是其常见的病变表现。而在严重疾病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更为常见。持续的鹅口疮症状,可能是艾滋病毒感染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能引发吞咽困难和疼痛。
隐球菌:深藏不露的威胁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这种真菌可能通过呼吸道入侵,偶尔也会通过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其致死率很高。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精神错乱及呼吸困难等。对于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
细菌类:以结核杆菌与型分枝杆菌为例
在细菌类中,结核杆菌和型分枝杆菌是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导致的结核病在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未发病的病人中更为常见。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最突出的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而型分枝杆菌感染常波及多个器官,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等。这两种疾病的诊断都需要通过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来确诊。
除此之外,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杆菌、淋球菌等也是常见的机会致病菌。
在这个微生物与我们共生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增强自身免疫力,以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及早诊断和治疗是关键。(责任编辑:简丽妍 实习编辑:乌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