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择业落差心理
调整心理预期与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许多受访者认为2008年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面对这一转变,大学生从精英心态转向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自然会存在心理落差。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需要调整心理预期并转变就业观念。
在上海,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岗位数同比减少了约20%。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表示,将努力扩展就业岗位,同时毕业生也需要调整心态。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就能保证就业。对于那些看似普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们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去接受呢?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的公司需要招聘几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超过三千元,但许多大学生却不愿接受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或许嫌弃工作过于简单,或许对薪酬不满意。一些人甚至选择了见习一段时间后逃离。与此许多家长也在子女的求职过程中扮演了决策者角色,他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会地位和职位的光鲜度,而非实际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这导致了大学生们在择业时过于追求大城市、大机关的工作岗位而忽视基层的工作机会。专家指出,大学生的择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难度。
当下社会,一些家长倾向于让孩子留在家里“啃老”,宁愿不去就业,也不愿孩子成为普通的服务业或制造业工作者。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兼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发表看法,她鼓励大学毕业生们尽早实现自给自足,并主张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追求理想。她认为年轻人应该摒弃依赖心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施有毅表示,即便选择看似普通的岗位,也不意味着失败。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起跑线上的暂时后退。只要有真才实学,任何岗位都能培育出精英人才。大学生应抛弃偏见,勇敢地接受社会各行各业的就业机会。
谈及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这一问题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武克敏表示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高期望”。他指出,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接受高等教育,自然期待获得相应的回报。仅仅呼吁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进行自我调整。教育专家熊丙奇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当前的高校教育过于注重身份和分数,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接受普通劳动者的身份。
熊丙奇进一步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向大众化转变,但高校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很多高校仍然秉持精英教育的理念,过分追求提升排名和扩大规模,却忽视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应试教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过于强调成绩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价值观和教育模式从幼儿园开始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使学生和家长背负巨大压力。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很难调整就业观念。
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也与社会保障体系有关。普通劳动者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熊丙奇认为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更为迫切和有意义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实习编辑:张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