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有三方法 术后不可随意停药
冠心病治疗的多元化路径
冠心病,这一心血管领域的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涵盖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PCI)以及外科搭桥手术(CABG)。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这一医学领域,深入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特点与重要性。
药物治疗,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手段,是每一位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即便选择了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以及应对不完全血运重建后的残余缺血。药物治疗的精髓在于多管齐下,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延缓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进展或逆转病变治疗,以及改善心功能和防治其他缺血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介入治疗(PCI)则是一场现代医学的革命。借助影象系统的支持,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消除或减轻自体冠状动脉或桥血管的狭窄或堵塞,重建心脏血运,改善心肌供血。其中,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最常用的介入技术。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疗效确切、风险较低且创伤较小。药物涂层支架的诞生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至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是一种应用自身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建立一条血运通道的重要手术。CABG对于严重的多支、多处和弥漫性病变以及重要血管的分叉等复杂病变具有优势。虽然手术较大,单次医疗费用较高,但对于年老体弱和高危病人,仍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值得注意的是,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只是解决了冠脉病变的局部问题,而药物治疗则是全面干预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之道。患者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和交流,充分认识自己的病情及长期治疗的重要性。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强化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心源性事件。
每个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独特性,如何选择药物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决定。药物不仅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还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甚至有助于心脏血管的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任与沟通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冠心病,一种慢性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药物治疗,才能收获最大的益处。对于那些已经被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来说,持续、长期的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任何自行中断服药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那么,治疗冠心病的药物都有哪些呢?
我们有硝酸酯类药物,它们通过扩张静脉和周围动脉血管以及冠状动脉,有效缓解心绞痛。这类药物持续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抗栓(凝)药物。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液和血小板是两个相互促进的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这两个环节,也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β阻滞剂能够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患者的氧耗量,减少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β阻滞剂是首选用药。
钙离子拮抗剂能够抑制或减少冠脉痉挛,扩张周围阻力血管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凝集等。
除了上述药物,调脂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的脂质斑块,防止其破裂和继续增大。
中成药如脑心通、冠心苏合丸、活血通脉片、复方丹参片等,也具有活血化淤、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滋阴理气的作用。
治疗心脏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心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中,抑郁患病率相当高。很多冠心病患者因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而背负巨大心理压力。呼吁实现“心脏”与“心理”的和谐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日益显著。包括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在内的心内科就诊患者,因焦虑抑郁症等引发的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胡大一教授也强调了在诊断过程中避免过度检查和正确解释检查结果的重要性,以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我们应当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心脏与心理的和谐共处。在现今社会,“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逐渐崭露头角,引发了胡大一教授对于双心医疗模式的思考。他发出呼吁,倡导一种全新的“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这一模式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致力于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脏与心理治疗,以应对日益凸显的过度医疗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双心医学,作为心身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血管病与心理疾患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逐步转变,而双心医学正是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型模式的指导下应运而生。该模式多层次、多角度地治疗心血管疾病,重视精神心理疾患的重要性,致力于实现心身和谐,推动患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患者群体中,相当数量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状,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一项涉及多个城市的大型调查显示,在诊断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状合并率以及焦虑症状合并率均居高不下。这些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还导致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
当前心内科医生对心理疾患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诊断和治疗都不规范。心脏科医生急需接受心理学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以提高心理疾患的认知度和诊疗水平。
中医药治疗注重机体的“和谐健康”,与西医的优势互补,能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机体康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的心身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在多数心血管疾病中,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病和症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心脏好,也要心情好”,这是治疗“双心病”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诊断疑似冠心病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胸痛患者通过传统医学手段并未发现明显异常,这部分患者被称为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他们面临着频繁就诊、多次更换医生等问题,病情迁延不愈,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心理压力。研究发现,非心源性胸痛与心理障碍有着密切关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双心医学”不仅提高了诊疗水平,而且强调了心理平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在这一新型医学模式下,“心脏好,也要心情好”,这是每位患者和治疗者都应该铭记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