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动脉瘤
儿童颅内动脉瘤概述
儿童颅内动脉瘤是指在15岁以内的儿童中出现的颅内动脉瘤,其占比约为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4.6%。***旨在全面综述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因、流行病学特点、解剖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一、病因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成人颅内动脉瘤多源于后天获得性因素,如酗酒、吸烟等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影响。而儿童颅内动脉瘤则更多地源于先天性因素,包括部分脑动脉分叉部的先天性中层平滑肌细胞缺陷、弹力纤维紊乱等。外伤、感染等也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病因。其中,外伤性动脉瘤占儿童颅内动脉瘤的20%~39%,男孩居多,且多位于颅内动脉末端。
二、流行病学和解剖学特征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显示男孩居多,男女比例为2∶1。与成人相比,儿童颅内动脉瘤多发性概率较低,但巨大动脉瘤和大型动脉瘤的比例更高。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也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后循环动脉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成人。
三、临床表现特征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约占50%~75%。其他症状包括占位效应或癫痫发作等。婴幼儿主要表现为抽搐、嗜睡和呕吐。与成人相比,儿童SAH症状一般较轻,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发生率较低。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可能表现为视野缺损、复视等。SAH通常由动脉瘤壁剥离引起,也有报道指出动脉瘤壁黏液变性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
4、影像学检查
尽管儿童颅内动脉瘤相对罕见,但对于出现无法解释的症状如头痛、颅内出血或癫痫的儿童,我们仍应高度警惕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CT检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用手段,其效果突出。而MRI、MRA及CTA检查,因其无创性,在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非侵袭性脑血管成像技术对直径小于5毫米的动脉瘤检测率较低,而这种尺寸的动脉瘤却占无症状动脉瘤的相当一部分。若出现载瘤动脉痉挛或动脉瘤腔内血流缓慢,可能导致动脉瘤的漏诊。MRA常被用于动脉瘤的初步筛查,而脑血管造影仍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5、治疗
对于儿童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开放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常用方法。动脉瘤夹闭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此外还包括动脉瘤包裹术、颅内外动脉吻合和载瘤动脉结扎术等。对于非外伤性动脉瘤,大约有86%-90%可以通过MRA确诊。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处理方式存在争议。由于儿童动脉瘤常较大且发生于后循环较多,其破裂机会较大。神经外科医生更倾向于积极处理儿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对于外伤性动脉瘤,一旦确诊,应防止其再出血,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最佳。通过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动脉瘤病儿生存率较高。对于细菌性颅内动脉瘤,首要治疗原则是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持续用药直至感染症状好转及血培养阴性。
6、预后
大多数外伤性动脉瘤会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大或出血。儿童颅内动脉瘤的预后通常优于成人,这主要体现在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较低。可能的原因是年幼者的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脑积水发生率低。
儿童颅内动脉瘤虽然不常见,但对其的诊疗却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医生来说,准确及时的诊断是成功的关键;而对于家长来说,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就诊是保障孩子健康的关键。